" /> " />
繁塔與“鏟王氣”
繁(po)塔是開封現存最早的古代建筑。它位于開封城南的禹王臺西部的繁臺上。據說,繁臺原是一片高地,因臺上居民多姓繁,故稱繁臺。相傳,五代時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在繁臺上修建一所寺院,名曰“天清寺”。北宋開寶年間(968年~976年)將此寺院擴建為殿堂宏偉、樓臺瑰麗的去處,寺內建起一座高塔,俗稱“繁塔”。
如今人們見到的繁塔,是在三層大塔上面,又有一個六層小塔,小塔和大塔結合成一個古怪的整體。這座造型奇特的古塔,外壁上鑲滿了數以千計的佛像磚,每塊磚上都有著凹圓形佛龕,龕中有佛像凸起,佛像的姿態、表情各具特色,有喜樂的,有凝思的,塑造精巧,活靈活現。佛像面部和手足豐滿細潤,所穿的短衫、袈裟,線條流暢。塔基南北均有圓券門,皆能出入,而又各不相通。在塔內各層的墻壁和磴道上,鑲嵌著琳瑯滿目的宋代石刻題記。這些內容豐富的碑刻不僅是研究繁塔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尤其以宋代書法家趙安仁寫的楷書最佳。
據記載,原來的繁塔為九級樓閣式磚砌空心結構,高為70余米,不僅比鐵塔早建75年,還比鐵塔高20多米。當時民謠云:“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達繁塔腰。”宏偉崇峻的繁塔成為人們登高游覽、鳥瞰東京全貌的風景勝地。當年慕名登塔者,足跡相連,絡繹不絕。盛世時的繁塔曾有僧人400余人,其中具有一定佛學造詣、能講經論道的僧人就有50余位,足見當時是頗具規模的。
那么,繁塔上部“失蹤”之謎到底是怎么回事?這還得從明代對開封“鏟王氣”說起。由于開封的歷史地位,朱元璋曾想在開封建都,并定開封為北京。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叫他的許多兒子學習兵事,分封他們到全國各地去做藩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其第五子朱橚為周王,駐開封。周王在宋、金大內的基礎上,擴建了周王府。“周圍蕭墻九里十三步,高二丈許,蜈蚣木鎮壓,上覆琉璃瓦,下有臺基高五尺,上安欄桿,欄桿外街寬五丈”。辟四門,南門叫午門,東、西分名東、西華門,北門名后宰門。王府內殿閣林立,園林植有花木相映,景色相當壯觀。明代的開封,雖不及北宋東京那時繁華,但她仍不失為中原名城。正如《如夢錄》所述,“曹門通蘭陽(今蘭考),宋門通陳留,南門通尉氏、通許,西門通中牟,北門通延津,謂之五門六路,八省通衢”。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用武力奪得了皇位,后世稱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后,十分擔心諸王是否臣服,對于實力雄厚而又位居中原腹地的周王朱橚尤為芥蒂。為警告朱橚,使其臣服,明成祖借口開封為七朝古都,過去出皇帝太多,帝王之氣太重,為鏟除其“王氣”,派人拆毀了周王府中的銀安殿、唱更樓和尊義門,以示懲戒。據《如夢錄》記載,當時周王府的“東華門禁不許開,四角石上俱用釘定,并令于門前堆土作臺,此土乃取鄭州之土,經火煉熟,寸草不生”。一些風水先生分析其原因是:“毀銀安殿所以去龍心;拆唱更樓所以去龍眼;定四角石所以制龍爪;堆土作臺所以克水,使龍不能飛騰;東華門不許開謂之文官閉口,拆尊義樓謂之武將去頭。”明成祖妄圖以此來震懾朱橚,就是在這種極為愚蠢而又空前野蠻的破壞中,繁塔再次蒙難。金元之時,天清寺毀于兵燹,后雖經多次修建,但屢遭水患,殿傾宇圮,僅有繁塔幸存,然而也因宋末元初遭雷殛,兩層塔頂被毀,僅余下七級殘塔了。這次因“鏟王氣”,繁塔被拆除了下余七層中的四層,所余的三層也成為“崩嚙幽窘,狐貍魑魅昏嘯陰啼”、“鳥鼠穢之往來”的荒涼場所。直到明王朝滅亡的200年間,也無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修葺繁塔。直到清初,禁忌松弛,人們才在殘存三層的繁塔上增筑一個七級尖頂小塔,填堵了繁塔的中空部分,使之成為今天這個奇形怪樣。
繁塔,這座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結晶,在黑暗的舊社會里卻歷盡磨難,遍體傷痕。到開封解放前夕,殘塔傾頹,寺院荒蕪,塔臺之上雜草叢生,塔基四周荊棘遍地,烏鴉噪鳴其上,狐兔出沒其間,滿目的荒涼敗落景象。
新中國成立后,千年古塔舊貌換新顏。繁塔雖然現今只存三層,但它仍不愧為一座名塔。它以那悠久的歷史,宏偉壯觀的造型,和那刻工優美的雕磚、壁刻藝術而名揚四海。(原標題:東京汴梁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