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行走在鐵畫銀鉤上:王鐸

2012/4/10 11:32:43 點擊數: 【字體:

      
    大凡古建筑,因其年代久遠,往往給人以莫名的惆悵。青石的顏色,灰色的墻體,割斷歷史,又牽連歷史。站在王鐸故居前,就有這種牽手歷史的感覺,不由想起這個院落的人和事。

   正是春日午后,陽光從西面的屋脊灑過來,院子里鮮有樹木,通透的空間,正好使我們“觀察”王鐸,以便追溯從前——

   清兵兵臨南京城下,南明王朝岌岌可危,王鐸走出城門,降清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崇禎皇帝吊死了。當時的中國版圖上,有3大政治軍事集團,勢頭最強的,是剛剛入關的八旗軍隊,第二個便是李自成的起義軍,第三是繼崇禎之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南明弘光朝廷。

   當時的南明朝擁兵好幾十萬,控制著淮河下游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實力相當可觀。如果單單從軍事布局上來看,清軍在人數上不占優勢。明軍占據長江天塹,再加上江南經濟繁榮,財力充足,南明起碼還能夠劃江而治,堅持一段時間。搞好了,東山再起,逐鹿中原,并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可是,在國難當頭之際,南明君臣毫無危機意識,首輔馬士英不顧大敵當前和局勢危急,借口籌集兵餉,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修宮殿,賣官受賄。當時民謠說:“都督多似狗,職方(兵部的官員)滿地走,相公只愛錢,皇帝但吃酒。”

   福王朱由崧,當了皇上后迫不及待地追求享樂,看戲飲酒,命宦官四處挑選美女。見到有姿色的少女,就用黃紙貼在她們的額頭上,強行拖入宮中。福王白天看戲,夜晚飲酒作樂,醉生夢死。他叫大學士王鐸寫了一副對聯“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足見其胸無大志。

   那么王鐸和一班文人大臣們,當時是什么心態呢?

   當時天下大亂,正是知識分子為國盡忠之時,可朝中知識分子此時紛紛逃離。此前,當李自成打到北京城外時,崇禎帝敲鐘召集百官議事,竟無一人上朝。明朝在和平時期,君不把臣看重,所以到了危難時刻,臣也就不會把君看重,不為君謀。

   君、臣的素質都這么低,即使沒有強敵臨門,也該完蛋了。到后來,幾乎所有的清朝將領,都沒有料到明朝在江南的勢力這么虛弱,僅僅一年就垮了個一塌糊涂。

   在這樣的背景下,身為明朝高官并為一代文豪的錢謙益、吳偉業、王鐸等,紛紛投降清朝,心安理得地為新王朝服務。錢謙益有句名詩“春風自愛閑花草,蛺蝶何曾揀樹棲”,正代表這一批知識分子的心態。自古以來,忠臣不事二主,而錢謙益卻自比蛺蝶,無需擇樹擇主,有奶便是娘,真是太沒骨氣了。這樣,當清兵兵臨南京城下,王鐸就和錢謙益一起,率領大批官員,走出城門,謙卑地迎接清軍入城,在歷史上留下了最為不堪的一幕。

   王鐸迎清兵入城,便是污墨入紙,使后人每每議論他時,都直搗軟肋,不再藏鋒。

   在王鐸故居空闊的院落里,自然聽不到明清之交的人喊馬嘶,也聽不到那些人對王鐸的議論。但總覺得這個院落里還埋伏著什么,似乎在某個角落,鮮為人知的故事,正在那兒悄悄被訴說。

   在南面的臨街房屋,我們看到了王鐸的自畫像。這是一個留有長長胡須的老人,穿著明朝的服裝,稍稍偏視,沒有笑容。從神態看,這畫像既無得意之色,亦無憂愁之容。

   在書畫家中,王鐸堪稱大書法家,他與晚明的黃道周、倪元路并稱“明末三大家”,與山西籍的同僚傅山,并稱“傅王”。然而,在“書以人重”、“人品就是書品”觀念籠罩下,王鐸并不為世人敬重,非但不受敬重,人們對其書畫造詣也是毀譽參半。如清代梁峨在《評書帖》中提到“王鐸全以力勝,然體格近怪”。他批評王鐸書法,僅憑力勝,字體太怪。郭尚先在《芳堅館題跋》中也提到“京居數載,頻見孟津相國書,蒼郁雄暢……晚歲組佩雍容,作纏繞掩抑之狀”。他認為,王鐸在前明時書法絕佳,蒼郁雄暢;而入清做官后,書法也變為“纏繞掩抑之狀”,失去了雄健的風骨。言下之意,是說王鐸晚年書法寫得不好,是缺少骨氣所致。顯然,這是以否定人品來否定書品了。

   王鐸臨終前抱憾:“無臉見祖宗,無臉見天下人!”我們在想:一個人由明入清,除了做官之外,還堅持練他的書法,他的政治軌跡的變化,會影響他的書藝軌跡嗎?

   當然,也有人對簡單化的“書如其人”提出了異議,指出“君子不以人廢言”,“人品不等于書品”,既“不能以書品定人品”,也“不能以人品定書品”等等。吳德旋在《初月樓論書隨筆》中,就以張瑞圖、王鐸為例論道:“張果亭(瑞圖)、王覺斯(鐸)人品頹廢,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得以其人而廢之?”但是,這一比較客觀的品評原則,并未為大多數文人所接受,他們在不得不承認王鐸書法確有成就的同時,對其書品評價遠不及黃道周、倪元路和傅山。直至今日,國內研究王鐸書法的成果亦寥寥,對其所擅長的繪畫,涉及得就更少了。

   說來叫人詫異,王鐸書法被挖掘和被重視,竟然與外國人有關,可謂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在日本侵略中國時,一個名叫村上三島的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非常感興趣,他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回國之后,成立了日本王鐸書法顯彰會,自任會長。自此,王鐸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深受歡迎。中日重新友好往來之后,1981年村上三島再次參觀王鐸故居,并題匾“神筆王鐸”。除他之外,在日本還有一名以專門研究王鐸書法而聞名的書法家——伊藤松濤,其書論有《王鐸書法分析》、《王鐸書法年鑒》、《王鐸字典》等。在國內,人們開始注意王鐸,正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國學王鐸書法已經進入了全盛期。

   隨著時間推移,王鐸書法的魅力越來越顯現出來。2004年,王鐸書畫院的成立,標志著河洛書畫界開始重新審視王鐸書法并著意弘揚王鐸書法。據專家調查,多年來,王鐸的書法作品在市場上頗為搶手,而且行情一直穩定。在北京,王鐸的書法很受重視,其中一幅草書作品,竟然拍出了80萬元的高價。

   近年來,有人似乎想以王鐸的書品來遮掩和消弭其人品上的不足,一種是認為南明王朝腐敗透頂,王鐸等人背棄腐敗的南明小朝廷,也不為大罪過;一種是每當提起王鐸時,只評價議論他的書品,閉口不提他的人品,這種故意的回避,也表明了一些人的態度。但歷史終歸是歷史,有新的看法也罷,回避一些事情也罷,歷史不會像書法一樣,寫壞了,還可以重新鋪開宣紙再寫——明末清初的那些事、那些人,永遠定格了,不會再來一次了!

   昔日王鐸故居,今日旅游景點,因為鑲嵌著珍貴的書法石刻,王鐸故居有了深深的文化內涵。

   但無論怎么說,王鐸書法是舉世公認的好東西。他的《擬山園帖》令喜歡王鐸書法的人著迷;他的隸書,取法高古。公元1644年動亂之際,他從北京往南京的途中,路過河南浚縣,在一山崖上用隸書題寫“鷺濤虎岫”4個大字,筆力雄健,沉著痛快,如今那里已成旅游景點。他的《瑯華館帖》刻石,于1958年在今洛寧縣新寨村出土,現藏于洛寧縣文物保管所,被該縣視為寶貝。另外,他還有大量的摩崖、碑碣、墓表、匾額以及眾多的散件墨跡流傳各地,為見到者所喜愛,為擁有者所珍藏。

   王鐸的許多大型條幅、長卷墨跡,博采眾長,法古入化,筆力雄健,神韻飛動,縱而能斂,放而能收,長于布白,以險取勝,風格獨特,自成一家,真是“書法妙天下”,可謂名副其實的書法珍品,其書法格調在我國書法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

   僅僅從這一點出發,孟津縣重建王鐸故居,就頗有見地!這里集中了王鐸最為精華的書法作品,既是一個書法博物館,又是明清建筑的觀賞點,徜徉其中,讓人多有遐思——

   站在臨街房屋往里看:五進式的大院,氣魄宏大,堂皇威風,這種院落格局目前已不多見,更顯珍貴。

   往北走,一過廳是王鐸接待一般賓客的地方,東西兩邊側房,是王鐸子女學習的地方,現羅列的是對王鐸的歷史地位的評價語,使游客首先對王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二過廳原為王鐸三子無回和四子無衍居住的地方,現展出的是王鐸的楷書、隸書作品。

   三過廳原是王鐸會見高級官員及親朋之地,東西廂房分別是王鐸長子無黨和次子無咎的住所,現展出的是王鐸的繪畫作品和行草碑刻。

   再往后走,就是王鐸居住的地方,即后堂。里面陳列著八仙桌、官帽椅、茶幾、屏風和燭臺。右邊是王鐸的臥室,放有格子古床,床上木雕精美,不過這些器物,早已不是王鐸的舊時之物,而是從民間收集來的。左側是王鐸的書房,書桌上的筆墨還濕著,讓人恍惚,以為“神筆”仍在——大約是管理員在此練筆了。

   內宅院落的中間屋子為上房,供王鐸父母居住,樓上則留給親戚們居住。屋檐下有一塊匾“大哉斯道”,由河南省書協原主席陳天然題寫。

   東西兩側繡樓,則是王鐸女兒未出嫁時的住所。古時女兒未出嫁,只能在繡樓上活動,不得下樓,所有飲食,均由住在一樓的丫環送上去。不知道像大書法家王鐸家的千金***,能否享受到開明特殊的待遇。

   后堂門楣上,懸掛牌匾,上題“五十自化”4字,據說是王鐸的好友黃道周對王鐸的評價。后人已很難揣測這4字的真正含義,只是從字面上理解:王鐸在50歲后,書畫都達到巔峰,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境地。他用書法宣泄心中的真情實感,可以自化了。但也另有一說,“五十自化”,是指王鐸在50歲后,將自己封閉在擬山園中,自書自畫,使書畫技藝爐火純青。

   這里還應該提一下再芝園。

   該園原為王鐸故居后花園,是一古典園林建筑,因園中生有兩株靈芝草而得名。其建筑布局,以泓漣碧水為中心,曲徑回環,因景而造。運用了大小、高低、連斷等建筑手段,正面建有讀經堂,東側有挹秀軒、相輔回廊,西側有友聲亭、回廊曲徑。廊后有高樹,與佛殿相隔。全園湖光山色、疊石參差、花木扶疏、小橋橫臥、汀石置水,融為一體,兼容了北方園林厚重端莊和南方園林秀潤之長,可供垂釣和劃船。

   記者在這里轉了一圈,忽有所悟:這當初修建再芝園的人,是要把這里建成一個有別于前面故居的樂園呀!想必是王鐸故居太封閉、太沉悶了,一家人需要時常出來透透風。而對于今天的游客來說,在看了前面故居的堂皇氣派之后,轉過身來忽見這些山水園林,會感到別有洞天,大有情趣。(原標題:行走在鐵畫銀鉤上:王鐸)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商都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