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新鄉

文化與文明的征服 “撲朔迷離的牧野之戰”系列之二

2013/5/30 17:01:07 點擊數: 【字體:


    原始社會與文明社會交替階段,人類普遍經過了一個被稱作“英雄時代”的歷史階段,崇拜英雄,崇尚力量、崇尚戰場廝殺乃至崇尚狩獵,崇尚生命原始的野性美和生命本真的沖動,崇尚原始的巫術力量,是這種時代英雄的普遍品格。

  這一切,不期然在《封神榜》里得到了詮釋。

  或許是《封神榜》影響太大了,人們只看到了周武王、姜太公等的英雄氣概,反過來只把那個商紂王看作惡魔的化身,全不知他曾經也是英雄式的人物。

  但殷紂王也沒什么委屈的,那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劇,他只是捆綁在時代的戰車上而已。他的終結,是文明對野蠻的替代,是英雄時代的終魂曲。

  成者為王敗者寇。當人類走向文明,當一種力量處于絕對統治地位時,往往會形成一種話語霸權,在這種話語霸權下,除了勝利一方,所有其他勢力當然就只有成板上肉了。

  沒辦法,這就是歷史。

  歷史是什么?歷史就是正在進行時。

    勝負已定于戰前

  一部數十集的電視連續劇,演繹了商周之間一次決戰的前前后后,但那也不過幾十天就讓人了解了整個過程。

  歷史上的周代替商,卻經歷了漫長的年代,十幾代人的努力。

  甭管電視劇演得多邪乎,歷史的真實是,這是兩個朝代更替的大決戰。

  應該說,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也曾經歷過輝煌。從初興、中衰、復振直到全盛,商紂王(帝辛)即位后,商朝已經進入了全面衰退、危機四伏的時期。

  按照歷史上諸多史家的評判,在紂王的統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連年對外用兵,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貴族內部矛盾重重,分崩離析,從而導致了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出現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亂局面。

  與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它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空、蒸蒸日上。經公劉、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積極經營,周迅速強盛起來,其勢力突進到江、漢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呂尚(姜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大業。

  文王為牧野之戰的展開、“翦商”大業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政治上他積極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造成“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稽)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的政策,贏得了人們的廣泛擁護,鞏固了內部的團結。在修明內政的同時,他向商紂發起了積極的政治、外交攻勢:請求商紂“去炮烙之刑”,爭取各諸侯國,最大限度地孤立商紂。文王曾公平地處理了虞、芮兩國的領土糾紛,還頒布“有亡荒閱”(搜索逃亡奴隸)的法令,保護奴隸主們的既得利益。通過這些措施,文王擴大了政治影響,瓦解了商朝的附庸,取得了“伐交”斗爭的重大勝利。

  在處理商周關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順事商,麻痹紂王。他曾率諸侯朝覲紂王,向其顯示所謂的“忠誠”。同時大興土木,“列侍女,撞鐘擊鼓”,裝出一副貪圖享樂的樣子,欺騙紂王,誘使其放松警惕,確保滅商準備工作能夠在暗中順利地進行。

  在各方面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之后,文王在呂尚的輔佐下,制定了正確的伐紂軍事戰略方針。其第一個步驟,就是翦商羽翼,對商都朝歌形成戰略包圍態勢。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繼征服犬戎、密須、阮、共等方國,消除了后顧之憂。接著,組織軍事力量向東發展,東渡黃河,先后翦滅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屬國,打開了進攻商都——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伐紂滅商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去世,他的兒子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后,繼承父親遺志,遵循既定戰略方針,并加緊予以落實:在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以前史書的普遍說法)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與此相反,當周在發展勢力、爭取人心時,按照《史記·殷本紀》的說法,紂王卻在加重壓榨、盤剝人民并“淫亂不止”。此時,商王朝中大臣們都擔心西周坐大,將不利于商。紂的叔父比干、哥哥微子多次勸諫,紂王根本不聽。掌管朝廷祭祀、宴會等奏樂的曲樂官商容有賢名,深得民眾愛戴。但紂王嫌商容凡事都要按典章制度辦事,有礙他的淫樂,將商容罷官逐出朝廷。眾官員見紂王愈來愈亂其祖制國法,不理朝政,和妲己、妃嬪以及幾個諛臣在沙丘、鹿臺日夜玩樂,都為商王朝的前途擔憂。當周文王征服了黎國以后,更加引起商朝臣們的憂心。大臣祖尹前去鹿臺叩見紂王,見到紂王以后,祖尹先是告訴西伯(即姬昌)征黎,招撫流亡,然后才說:“現在人心不安,甚至希望朝廷早日滅亡。請大王想想,現在如何辦?”

  沉浸在淫樂中的紂王當然不愛聽祖尹這樣的話,他說:“我的命生來是由天管的,你說這些有啥用?”祖尹見用社稷安危的話都不能打動紂王的心,只得回去。眾朝臣都前往探問,祖尹嘆氣說:“紂不可諫矣!”

  微子見紂不聽勸諫,估計終有一天會亡國,就逃到民間隱藏了起來。

  紂的另一個叔父箕子也是多次勸諫紂,看見微子逃走,有人勸他也逃走,箕子說:“我還不忍心離開。”就裝成個瘋子混在奴隸中,紂王知道后便命武士把箕子囚禁起來。比干見箕子被囚,冒死勸諫,并指責紂囚箕子是不對的。紂惱羞成怒,下令殺了比干,還對比干剖腹挖心。眾朝臣見紂對自己的親人都如此殘暴,更加恐懼。于是商王朝中兩個管理祭祀的樂官——太師疵和少師疆抱了宗廟中祭祀時使用的樂器逃出商都,投奔了周。

  客觀而言,當時商紂王不是沒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也不是不想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加上此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熱化,武王、呂尚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機,乘虛蹈隙,大舉伐紂,一戰而勝。

    英雄時代的悲壯出局?

  周軍取得牧野之戰的徹底勝利,看起來非常容易,似乎是一蹴而就。

  按照《封神榜》說,這是“天意”。無論“天意”還是決戰中的排山倒海,都掩蓋了歷史真相,掩蓋了歷史進程中的艱難和智慧。

  從軍事上來說,當然有可圈可點之處,勝利是周文王、周武王長期正確運用“伐謀”、“伐交”策略的結果,起到了爭取人心、翦敵羽翼、麻痹對手、建立反商統一戰線的積極效果。正確選擇決戰的時機,即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未還、商王朝內部分崩離析之機,果斷地統率諸侯聯軍實施戰略奔襲,從而使敵人在戰略、戰術上均陷于劣勢和被動,未暇作有效的抵抗;適時展開戰前誓師,歷數商紂罪狀,宣布作戰行動要領和戰場紀律,鼓舞士氣,瓦解敵人;在牧野決戰的作戰指揮上,善于做到奇正并用,予敵以巧妙而猛烈的打擊,使之頃刻徹底崩潰。

  但商紂王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卻是因為殷商統治集團政治腐朽,橫征暴斂,嚴刑酷法,導致民心喪盡,眾叛親離。其次是對東方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削弱了力量,且造成軍事部署的失衡。另外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殷商統治者對周人的戰略意圖缺乏警惕,放松戒備;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無所作為。

  實際上,在周文王被拘羑里城演繹《周易》時,就已決定了商周未來的命運。

  深得《周易》精髓的周統治者肯定知道,這已經是個傳統英雄主義末路的時代,在相當程度上,血與火已經難以抵御智慧的征伐,武力與酒也難以像以往一樣高奏凱歌,一種新的文化、文明已經在母腹中孕育,所以他們抓住了機會。

  殷紂王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在走向農耕文明的時候,一只腳還停留在漁獵時代,它高揚的是蠻橫的武力、用殘酷的炮烙之刑來展示他君王的威猛,他以曾經的勝利者的高傲在醉與酒的淫樂里恣肆。

  時代不會永遠停留在過去,不會等著執迷不悟的殷紂王。

  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統治破滅,周王朝新的統治秩序在中原確立,同時西周奴隸制禮樂文明也開始全面興盛,并對后世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種禮樂被確定幾百年后,一類新的文明的代言人——史學家們開始審視這段歷史,一種善惡是非觀于是流于筆端,就這樣商紂王被斥為眾惡之惡。

  對商紂王罪行的揭露,文字最為形象且對后世影響最大者莫過于司馬遷的《殷本紀》: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于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做成肉醬)九侯。鄂侯爭之強,辨之疾,并脯(煮)鄂侯。”因為歷史太過久遠,商紂王是否如此,已難考究。

  “中國歷代,多以信為史,很多時候不一定是歷史的本來面目!”新鄉市對于商周文化頗多研究的蘇德榮先生說,“比如紂王,他也有過自己的輝煌,他也曾經有過征伐,曾經戰無不勝,但當他失敗后,一切都被抹去了。”查找歷史,涉及紂王的所有文字幾乎沒有褒義,看來要給紂王客觀的評價,很難。

  但有一點似乎也是無法否認的,歷代史家乃至儒生為著政治和倫理的目的,不免有點兒夸大其辭,將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文王、武王的對立面——商紂王丑化。

  實際上,就商紂王同周文王、周武王的關系而言,商敗而周勝,除了人心向背的因素,戰爭的實質實際還是權力和利益之爭。而在《封神榜》里,則成了以有道伐無道,即所謂“恭行天之罰”了。

  說到底,歷史就是成者王侯敗者賊。誰是贏家,誰也就獲得了歷史的解釋權,獲得了美化自己丑化對方的權力。

  紂王無道,但從現有的材料看,周文王、武王好像也不是道德的完美化身。而且有些事情,就是按照古代世界的道德觀念,也是不可取的。商紂王無道而賊民,自焚身死,已是報應。周武王攻入朝歌之后,對商紂王的尸體連發三箭,還割下頭顱懸于大白之旗,且對紂王的兩位妃子采取同樣的殘暴行為,實在不是道德高尚者所為。

  魯迅先生在《采薇》中這樣描述:

  “大王的車子一徑走向鹿臺,找到紂王自尋短見的處所,射了三箭……”“為什么呀?怕他沒有死嗎?”別一人問道。

  “誰知道呢。可是射了三箭,又拔出輕劍來,一砍,這才拿了黃斧頭,嚓!砍下他的腦袋來,掛在大白旗上。”

  叔齊吃了一驚。

  “之后就去找紂王的兩個小老婆。哼,早已統統吊死了。大王就又射了三箭,拔出劍來,一砍,這才拿了黑斧頭,割下她們的腦袋,掛在小白旗上。”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4-10-22 作者:李紅軍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