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安(1906-1972) 道情、墜子藝人。男。漢族,原陽縣王可蘭鄉拐鋪村人。自幼家貧。十一歲時瞞著父母到杞縣學唱道情。十二歲又從師于周教寅改學河南墜子。十三歲時,他的墜子弦亦能登場伴奏。1922年十五歲時,王永安在鄭州老墳崗行藝。1952年,王永安三進北京。行藝于北京天橋一帶。1953年,他與女兒支邊到了吉林省,在長春市廣播電臺從事曲藝工作。王永安是河南墜子傳入原陽的傳入人。并以其墜弦伴奏的高超技藝享有盛譽。
1936年左右,王永安在北京曾幸遇一次全國墜子弦比賽。他僅因不拉雜調而排列在山東王殿玉之后,位居第二名。王永安的墜弦從不拉雜調。而是純純正正的墜子調門。且包腔摟韻好。演員唱到哪里,拉到哪兒。即使演員唱涼腔掉板。他也會伴奏得天衣無逢。唱詞中有“老天爺”一詞,他表演時伸手摸天,同時唱腔大起大落。而得綽號“勾天爺”。王永安有喝酒的嗜好,然而在酒后不礙拉弦。有時他一邊拉弦,一邊與朋友寒喧對話,但揉音、托腔、墜字,亦無不恰到好處。
在北京期間,王永安伴奏,其十幾歲的女兒黑妞唱書。在有了余錢后,王永安則染上了吸大煙了惡習。女兒勸他不住,氣得害了病,王永安無錢為女兒治病,便又一同回到原陽老家。女兒一病未好,王永安痛不欲生,不久迫于生計,他又再次進了北京。1937年,王永安在書場上被日本侵略軍抓到山東煤礦當苦力,三年后,他才逃離虎口。并靠用瓦片打蓮花落討飯。回到原陽家中。1948年,王永安在原陽收了王元祥、馬元會、李元成、馮元德四名徒弟。1952年,他三進北京時,與女兒王云花、徒弟李元成同行。通常是白天在天橋春花園唱書。晚上則到王寡婦斜街唱夜場。
“王永安的弦變化多,不論生人、熟人都可以伺候,腔到哪兒,弦拉哪兒。唱家唱著又省勁,又提神。”這是同他合作的演唱藝人對王永安的墜子伴奏一致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