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他入選“2006年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商報記者龔瑾見習記者弓偉波
[事件]得獎,“他配”
1月17日中午,剛結束上午工作的王一碩正在休息,電話鈴突然響了。迷糊中,聽見朋友興奮的聲音:“你當選2006年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了。”含糊“嗯”了幾聲后,王一碩翻身繼續大睡,下午還有不少工作等著他。
“現在對我來說,學業是最重要的,獲獎與否并不重要。”年輕的王一碩一抬頭,額頭上便顯出幾道深深的皺紋。
現在的王一碩每天仍穿梭在圖書館、實驗樓與宿舍之間,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按照給自己定的生活標準,王一碩一天三頓的伙食費仍不會超過5元錢。
王一碩獲獎的消息,整個河南中醫學院的師生幾乎都知道了。他的大學同學鄭亞麗說:“他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很要強,學習、為人都不錯。提前還款、到西部去做志愿者,一般人很難做到。得這個獎,他配。”
王一碩的導師張振凌評價說:“他講誠信、知恩必報,這是獲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原因]清貧,依然提前還貸
2000年8月份,新鄉長垣農村的王一碩收到河南中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當時他還在西安打工,學校還發電報說如果因交不起學費才沒來報到,學校幫助聯系國家助學貸款。
王一碩一次性貸出3年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共計2.4萬元。
王一碩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要不是助學貸款,沒準兒我還在西安打工呢?”
2005年12月15日,王一碩將積攢的26770元錢還給了銀行,成為河南省提前償還助學貸款第一人。
盡管當時他家有6口人,一家人擠在5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里,盡管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是一臺17英寸的舊電視,王一碩還是在自己距離還款期限還有10個月的時候還款。
感恩,去支援西部
“做人要懂得知恩圖報”是王一碩父親王修道的口頭禪。王一碩記住了這句話,2003年,他大學畢業時,放棄了去北京、上海的工作機會,選擇了去陜西當志愿者。
王一碩有自己的考慮:“要不是國家幫助我咋能上大學?再說也應該去鍛煉鍛煉。”
2003年8月25日,王一碩被分配到陜西省麟游縣科技局,成為全國首批支援西部的大學生志愿者中的一員。
在王一碩的指導下,麟游縣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2萬多畝,每畝地為農民增收500多元。在那里,王一碩幫助麟游縣藥材公司通過GSP認證,他還幫助麟游縣的幾家制藥廠通過了GMP(藥品生產質量規范)認證。
2004年10月,結束一年服務期的王一碩返回鄭州。3個月后,他考上了河南中醫學院中藥學的研究生。
[感言]
誠信,“讓我機會更多”
除了忙著研究生的學業,在業余時間,王一碩還為一些“實在無法推托的企業”做GMP認證顧問。
2005年,王一碩正在為一家制藥企業做認證工作,別的企業打算以二倍的工資將其挖走。他當時就拒絕了:“一錘子的買賣我不做。也是誠信讓我擁有更多機會。”
鑒于王一碩的出色表現,很多企業老總主動幫他聯系業務,最多時,同時邀請他的企業達到了6家。
雖然自己有一大堆事情要處理,王一碩現在卻還義務擔任著麟游縣科技局的技術顧問。在他的眼中,麟游縣就是他的第二故鄉,能幫上忙的地方盡量要幫。
[人生]
日記,見證這個大學生
“迷彩服我穿了3年。要找工作了,得換身行頭。騎著自行車去火車站逛了3趟,還是沒找到便宜的西裝。同學說,有個地方賣60元一套的西裝,可以去看看。”
——60元的西裝成了王一碩大學期間穿的最貴的衣服。
“穿得不好,我也曾自卑過。但其他方面我終會比別人做得出色。”
——3年的大學生涯,王一碩的成績門門優秀。
“誠信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個人的名片。”王一碩想借助本報與所有的大學生共勉。【原標題:王一碩入選大學生年度人物:做人要懂得知恩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