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新鄉

舊韻新聲祥符調

2016/7/20 9:20:21 點擊數: 【字體:

舊韻新聲祥符調

祥符調·豫劇情

舊韻新聲祥符調
 
閻立品故居

舊韻新聲祥符調
 
孫延德用過的戲箱

舊韻新聲祥符調
 
黃河大堤上的碑記
 
    這里是我國著名的戲劇之鄉,豫劇祥符調發祥地。近二百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豫劇薪火相繼,生生不息;名伶輩出,群星燦爛。這就是封丘,一方鑲嵌在黃河“幾”字形最后一道彎旁的戲曲熱土。

    踏入封丘縣域,縈繞耳畔的依然是那首熟悉的歌謠:“萬里黃河一百道彎/這第九十九道就在封丘縣/封丘縣土地長鹽堿/還出了一百八十臺小窩班……”

    歌謠帶領人們穿越時空回到了往昔歲月。舊時戲子倡優,一般是夫妻、父子、兄弟、姊妹同做伶人,屬“一窩親”,世人稱之為“窩班”。有著“豫劇之母”之稱的“祥符調”,即產生于“窩班”,而“窩班”的代表,當數清末封丘清河集的許家科班“天興班”。

    追尋著歷史的足跡,我們來到位于封丘縣城東南20多公里的清河集村。奔騰不息的黃河,在這里突然拐了個彎,而后滾滾北上,直奔大海。擁有數千人口的清河集村,就坐落在被稱為黃河“豆腐腰”的彎子里。

    站在黃河大堤上遠眺,藍天沃野,盡收眼底。目光越過綠樹四合的清河集村,越過黃河的粼粼波光,能看見河對岸的村落和城市。遙想當年,小小的“天興班”也這樣不止一次地眺望對岸的七朝古都開封城,并終于劈波橫渡,將樸拙悠揚的民間小調唱進了城市,唱紅了大河上下,成就了豫劇祥符調。

    在清河集村,我們見到了許家科班的許氏后人許洪振。坐在村中戲臺下的水泥凳上,他向我們娓娓講述了天興班的前世今生:

     清中葉,清河集許家在當地屬名門望族,到清末許大胖子這一代走向鼎盛。許大胖子從小喜歡看戲,附近四里八鄉,凡有唱戲的班子來,他每場準到。久而久之,許老太爺覺著看外來戲班演戲不過癮,想自己辦個戲班。許家內有良田數十頃,外有滾滾財源,辦個戲班,小菜一碟。于是,一個名曰“天興班”的戲劇科班就這樣誕生了。

     許老太爺過世后,六兒子許長慶成為天興班班主,世稱“六管主”。許老六既是個不折不扣的戲迷,也是個性格剛直、待人忠厚的黃河灘漢子。他靠眾多弟兄和殷實家底的支撐,將天興班辦得紅紅火火,聲名遠播。

    豫劇早期繁衍,有“內十處、外八處”之說,后經優勝劣汰,逐漸集中在黃河北岸的清河集、黃河南岸的朱仙鎮。兩地首開辦正規豫劇科班的先河,成為最早培養豫劇人才的基地。豫劇科班的產生,標志著豫劇由松散零碎的民間小調,向正劇大劇脫胎換骨地轉化。

     當時,中原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來的戲班不用問,不是許門就是蔣門。”許門就是清河集許家科班天興班,蔣門則指朱仙鎮蔣家科班。由于兩地均屬當時的祥符縣,因而他們所創制的唱腔均被稱為祥符調。后蔣家科班四處遷徙,逐步演變成豫東調、沙河調、豫西調。而許家科班雖歷經挫折,仍堅持原地辦學,并形成規模,為日后豫劇祥符調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史書記載:天興班前后共辦八期,培養了眾多名角兒。清末民初,活躍在中原乃至全國豫劇舞臺的名藝人,大多從天興班出科。如被譽為“水上漂”的名旦張發金、名青衣常金箱、花旦常金榮、武生常金玉等,“美”不勝收。天興班還培育出被譽為菊壇“五朵云”的李劍云(戲狀元)、時倩云、林黛云(二百貫)、閻彩云、賈碧云等走紅名伶。

    經過名師傳授和正規科班訓練的天興班演員,第一個在省城開封戲園售票演出。而當時活躍于開封“義成班”、“公議班”里的演員與琴師,幾乎清一色來自天興班。天興班演員還經常搭班到周邊地區及山東、河北、陜西、山西等省演出。他們唱一處,紅一處,成為豫劇界一支勁旅,菊壇的一面大旗。

    ◎祥符情梨園事

     說起祥符調,離不開天興班;說起天興班,繞不開孫延德(1865—1947)。

     幾經輾轉,我們來到封丘縣應舉鎮邵寨村。這是一個坐落在原黃河故道上的小村莊。曾幾何時,這里黃沙漫天,野蒿遍地,土地貧瘠,十年九災。而如今的邵寨村,田成方,林成網,樓房林立,街道干凈整潔,是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在豫劇大師孫延德故居,孫延德的曾孫孫樹禮、孫樹民向我們展示了孫延德的照片和他生前用過的戲箱。

     這是一個上下兩層,上面裝戲劇道具,下面裝文書用品的木箱。箱體斑駁,包漿溫潤,一股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據稱,孫延德出身貧寒,不足十歲就遠離家鄉,到山東菏澤學戲。他稟賦過人,異?炭啵⒛睢⒆、打無一不精。粉墨登場,眸似點漆步如蓮,說不盡千嬌百媚;微啟朱唇,竟如鶯啼翠柳,婉轉清脆,繞梁不絕。一時間,擁躉無數,送他綽號“白酥瓜”(意為:甜、脆極了)。三年科滿,孫延德來到省城開封搭班行藝,成為開封同樂舞臺最好的旦角。從此,他走一地,紅一地,成了各地戲班爭搶的名角。

     孫延德大紅大紫地演了前半生的戲,40歲時,不幸嗓子失音,遂離開舞臺,專事豫劇教育。他天資聰穎,過目成誦,據說他能背誦的戲文,竟達360部。

     孫延德一生教授戲班13個。僅在清河集天興班就教授6屆科班,培養豫劇演員400多名,遍布豫、冀、魯、皖、晉、陜諸省,成為當地豫劇舞臺的骨干。孫延德還打破封建傳統觀念,開創豫劇科班招收坤角演員的歷史,使得豫劇六大名旦之一的陳素真、豫劇表演藝術家司鳳英、馬金鳳的老師——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雙枝等一大批豫劇精英脫穎而出。從而,豫劇發展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1947年,從藝長達數十載的孫延德在家鄉病逝。2006年4月,封丘縣政府為孫延德立碑,以褒獎這位為豫劇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藝術家。

    問及孫氏后人族人現在是否有從藝的,他們不無羞赧地說:一個也沒有。村人說:這是孫氏后人的遺憾,也是豫劇的遺憾。

    有道是天妒英才,比孫延德去世還早20年,祥符調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天興班班主許長慶去世,許家開始衰落,天興班停辦。

     20年后,許氏后裔欲重現昔日許門科班輝煌,延聘教師,招收學員,再次組成祥符調科班。但世事動蕩,戰亂頻仍,天時地利不再,其辦學效果自然不足稱道。

     而早年那些從天興班走出的祥符調傳人們,則追隨著時代的大潮,游走于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或傳業授徒、或組團演出、或做戲劇研究,使祥符調不斷發展壯大。

    封丘縣黃陵鎮三丈坡村的村頭田野,槐樹在風中搖曳,玉米在太陽下瘋長。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楊金玉的墓地正在這里。如果不是墓前的一通石碑,這墓與周邊高高低低的墳塋并無二致。這通碑,是楊金玉的得意門生——臺灣豫劇皇太后張岫云和豫劇六大名旦之一的閻立品所立。碑文詳細記錄了楊金玉師承天興班,哺育后進,進而桃李滿園的功績。

    據資料記載:解放前后,活躍于河南省劇壇的近百位演員中,來自封丘或與清河集“許門”有師徒、姻親關系的占到半數以上。僅河南省戲校執教的教師中就有諸如閻彩云、王金玉、張子林、馬雙枝、管玉田、趙順功等祥符調名家。而遍布全國十七個省、市、自治區的幾百個豫劇院團里,幾乎都能覓到祥符調演員的身影。

    另據《封丘戲劇志》記載:解放后,黨和政府在清河集科班基礎上成立了封丘縣豫劇團。從此,清河集科班獲得了新生。在之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里,封丘豫劇團繁衍生息,一大批優秀演員從這里走出,走向全國各地。

    ◎薪火傳有后人

    自清河集沿黃河大堤一路西行七八公里,在堤腳下,有一個名叫仝蔡寨的小村落。這里綠樹婆娑,雞犬相聞,一派鄉野景致。路旁,三間平頂紅磚房面南而立,門前小院長滿青菜豆角,房門開著,闃寂無聲,仿佛主人正在午間小憩。一方石牌顯示,這里正是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名旦閻立品的故居。

    掀開竹簾,一眼望見閻立品先生晚年生活照片。雖已銀發秋顏,仍是顧盼生姿,儀態萬千。佇立環顧,泥爐木柜依然,大師那優美動人的天籟之音仿佛自時空深處穿越而來。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年僅十歲的閻立品,便離開家鄉,拜著名豫劇旦角藝人楊金玉為師。次年登臺演出。而后一直活躍于舞臺長達60余載,直至患病辭世。閻立品所堅守的高尚藝術風范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至今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藝人,她所創立的豫劇閻派藝術,也長盛不衰。

    封丘人愛戲,懂戲。戲,已深深地根植于這片黃土地。閻立品關門弟子朱巧云話:“封丘人一天不唱戲。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在封丘,票友戲迷眾多,或三五成群,吹拉彈唱,或一人一弦,自娛自樂。漫步城鄉,能聽到祥符調那抑揚頓挫如泣如訴的旋律,欣賞到祥符調那原汁原味字正腔圓的唱腔。

    深厚的群眾基礎,濃厚的戲劇氛圍,使得封丘大地奇葩競秀,大家迭出:我國豫劇六大名旦之一的閻立品,曲劇名家馬騏,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景萼、范靜,豫劇名丑金不換等等,一個個觀眾耳熟能詳的戲曲名家,均來自封丘這片黃土地。

    這些年,封丘縣各種民間劇社、院團如雨后春筍般建立,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在清河集村,以許洪振為代表的許家后人,不甘寂寞,先后投資數百萬元,建起了祥符劇社,蓋起了祥符戲樓,延聘祥符調名家,開辦了祥符戲校。據統計,目前在封丘,戲迷們自發成立的戲迷協會達19個,加入協會的戲迷數千人。而未加入組織,在家中自娛自樂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那天,我們冒著瓢潑大雨,走進封丘東部一個其貌不揚的村莊。在村南一座濃蔭覆蓋的院落里,74歲的孟凡平老人正輔導村中少年塑練形體,規范唱腔。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向我們講述了他從豫南某劇團退休后,自籌資金30多萬元,帶領全家男女老少,戮力創辦豫劇戲校,免費培育豫劇新苗的感人故事。講者動情,聽者動容。

    在封丘,像孟凡平老人這樣熱心戲劇事業者大有人在。正是有了這些默默澆灌無私奉獻的園丁,豫劇這棵大樹才更加枝繁葉茂。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和我們一起蒼老的皮影戲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