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身邊——記光山縣富邦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龔家亮
2012/1/13 12:02: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龔家亮是土生土長的光山人,對外界有損光山人形象和傷害光山人自尊心的話刻骨銘心。有人說光山人在外面“一個人是條龍,三個人是條蟲”。龔家亮的切身體會并不是這樣,他對身邊的人說的最多的是“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朋友為龔家亮寫了一幅“拼搏”字畫,字畫上配有“人生路處處風雨阻,莫為難有志事事成”的警句。龔家亮將它當做座右銘掛在自己辦公桌的對面,這也是他在京打工期間的收獲與啟示。
這樣的收獲與啟示來之不易。
當年在北京西小營農場種菜時,10個工友就有4個光山人。他們同在一口鍋里吃飯,同在一塊地里干活,從沒紅過臉,從沒發生過口角。1993年剛到北京,龔家亮第一次當“包工頭”,帶著工友到農場插秧,20天每人掙了200多元,龔家亮用自己的一份錢請工友們改善生活“瀟灑”一回。盡管有老鄉,也有四川、湖南等地的工友,但是年輕的龔家亮用慷慨贏得了眾人心。
不僅如此。當時20歲的龔家亮在工友中是最年輕的,但威信卻是最高的。大家知道他家開有餐館,卻能同大家一樣一年四季用涼水洗臉、洗澡,夏天經常用涼水拌米飯吃;大家知道他在家是獨子,卻在干趕馬車、開手扶拖拉機等重活、險活時搶在前面;大家知道他原來有一份“鐵飯碗”工作,卻為了工友們的報酬與發包方斤斤計較。當年春天,龔家亮離開光山時,全家的積蓄也不到3000元;那年臘月二十六,龔家亮揣著8000多元回到光山,很是風光,在家人的眼里龔家亮已經長大成人。第二年,龔家亮的原班工友齊聚北京,不僅繼續承包蔬菜地,而且承包了200畝稻田。當年,龔家亮賺了近5萬元。這5萬元對現在擁有千萬資產的龔家亮不足為奇,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可是“富翁”級別。從中龔家亮明白了“心齊土生金”的道理。
1994年,龔家亮在光山承包了一家賓館,開始涉及飲食服務行業。全家人齊心經營生意紅火,聲譽漸起。沒料到,幾年之后龔家亮的“蛇吞象”讓光山人為之一驚。
在龔家亮經營的個體賓館對面,有一家單位的賓館因經營不善對外承包。1998年,龔家亮用家中積蓄的4萬元交付了承包費。為了盡早開業,龔家亮請一位老板墊資裝修,當年10月開業時,龔家亮采取邊裝修邊經營邊完善的方式。到年終,所有員工沒有人催著結算工錢,龔家亮卻首先發放了員工的工錢,不欠員工一分錢。
外人很難想到,當時龔家亮厚待員工可謂“打腫臉充胖子”。因為年二十九的夜晚,最后一位債主為了2000多元的工錢,守在龔家亮的辦公室不走,兩人談了一夜,龔家亮許諾第二年正月十五以前全部付清,債主勉強答應,但走時不解地說,沒有錢正月十五還能營業?年三十中午,正是全家團圓之際,龔家亮身上僅有 500元錢,那是留著孝敬奶奶和給兒子的壓歲錢哪!
誰也沒料到,第二年正月初一那天,在縣城幾十家賓館幾乎家家關門歇業之際,龔家亮的賓館卻敞開大門照常營業。龔家亮說這是運用在北京種植“反季節蔬菜”的原理。不錯,從外地返鄉探親的人陸陸續續住進了賓館,每天收入兩三千元,不到正月十五就還了那個債主的賬。令龔家亮感動的是,盡管是最艱難的關頭,盡管是春節萬家團圓之際,盡管是沒有承諾加薪,但是,賓館前臺和客房的服務員以及后廚人員沒有一個離開,他們在家吃罷年晌飯后,都準時回到賓館的崗位上。盡管那年的正月初一是雨夾雪的天氣,龔家亮至今仍感到溫暖在胸。這是為什么呢?這是以心換心的效應!現在,龔家亮經營的這家賓館已經十多年了,這里的服務員 80%以上都是老員工,他們說龔家亮處世不虧人,做事不虧心,讓人舒心、稱心、放心。
確實心齊土生金。龔家亮從1998年經營賓館,2009年成立光山縣富邦置業有限公司,規模從“二人轉”的“夫妻店”發展到擁有100多名員工的企業集團,資產也由當時的4萬元發展到現在的3000萬元,成為光山縣民營企業的后起之秀。(原標題:感動身邊——記光山縣富邦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龔家亮)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信陽日報(201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