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過程中沒有傳奇,卻有很多艱辛。為了公司生存,楊東曾在深圳高交會上叫賣自己發明的一項專利;也是為了公司生存,性格溫和的他不得不打了一場官司,反擊突如其來的“抹黑戰略”;同時,為了公司更好地生存,他與財大氣粗的資本方低調接觸,想為春泉暖通插上騰飛的翅膀……
建筑低碳大幕開啟之后,靠著“主動節能”這把利劍,以及耗時10年織就的專利網,春泉暖通的時代到了。
空調技術員偶遇“冷門”商機
“2002年年底,鄭州紫鼎商務第一個使用我們的中央空調計費系統,沒給錢,給了一套房子。”4月的一個春日午后,楊東坐在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863中部軟件園內的辦公室內,向記者回憶創業之初的點點滴滴。
位于鄭州市紫荊山路與城北路交叉口東南角的紫鼎商務,是楊東和他的中央空調計費系統的福地。2002年年底,紫鼎商務的高層慎重考慮后決定上一套楊東的中央空調計費系統。但紫鼎商務是這套系統第一個“吃螃蟹”者,怕萬一出問題,所以開出了條件:上馬這套系統,可以。但不給錢,給一套房子。換句話說,產品如果有問題,房子是要收回去的。
“不過,那套產品現在還在用呢。”楊東笑了。從這套產品開始,打著“春泉暖通”印記的產品,以鄭州為出發點,走向北京、廣東、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全國市場。
“不是機遇的機遇成就了春泉暖通。”楊東很感慨。
1995年,信陽小伙楊東從鄭州輕工業學院畢業后,進入一家空調銷售公司做技術員。那是空調發展的黃金時代,利潤豐厚,市場廣闊。2000年時,空調技術員楊東在跟蹤紫荊山路上一座商務樓的中央空調系統時,無意中闖入空調計量這個“冷門”。他發現,因為解決不了分戶計量問題,中央空調都按面積分攤收費。這對用戶來說很不公平——用戶用與不用,交費一個樣兒;對能源利用來說,更是浪費嚴重——“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心理,讓中央空調使用形成了“供多少用多少”的局面。如果能實現“分戶計量、按量收費”,就可以利用經濟杠桿培養用戶主動節能的習慣,因為節能就等于為自己省錢,用戶自然就會“按需使用”。
“空調計量很奇怪,它是邊緣學科的集中,電子、暖通、計量知識必須要同時具備。因此,這個領域,有技術的人不關注,關注的人不懂技術。”楊東說,他是搞暖通的,對電子有所了解,同時又自學了計量知識。所以,這個空白商機,被他無意中撞上了。
就像一個寓言故事中說的那樣,一個人口袋里一定要多揣幾張“票”,機遇一旦來臨,就有機會憑“票”上車。楊東多揣了幾張“票”,所以搭上了中央空調計費這個“冷門”商機的列車。
救命的20萬元
楊東一頭扎到中央空調計費系統的研究中去,一邊發明一邊申請專利一邊經營公司。
2004年的非典,讓不少行業陷入短暫蕭條。處于起步階段的春泉暖通,經營也很困難。2005年9月,春泉暖通去參加在深圳舉行的高交會時,有些悲壯。因為,楊東打算賣掉一項專利,緩解公司資金緊張狀態。
這一年的深圳高交會,首次以“自主創新”為主題。商務部、科技部、信息產業部、中科院等國家7大部委(院)帶來了一大批國家級科技創新成果,華為、中興、大唐、聯想等一大批高科技民族企業,也展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和產品。
春泉暖通的展臺前,人頭攢動。人們很驚訝,就是那么一個小玩意兒,居然就能打破中央空調按面積收費的“大鍋飯”。爆棚的人氣,吸引了一家美國投資公司的眼球。這家公司提出要把楊東的專利打包全部買走,作為自己的專利儲備,而楊東卻只想賣掉其中一項專利。后來,這家公司的代表又追到鄭州來談,但雙方依然沒有談攏。
春泉暖通展臺前的火爆景象,也引起前去參會的河南省相關領導的注意。河南省一位副省長和鄭州市科技局一位副局長聽說楊東要賣專利求生存,當即表示:“自主創新能力這么強的企業,政府應該支持啊。”
回到鄭州后,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把春泉暖通的空調計費系統列入當年高新區創新基金支持項目,并撥付了20萬元的科研經費。“沒有政府這20萬元,就沒有春泉暖通的今天。”楊東非常感念政府的幫助。這一句話,他在記者采訪中多次提起。
之后,春泉暖通逐漸擁有了把“知本”變成“資本”的能力。2007年11月1日,以兩項專利為質押,春泉暖通從鄭州市商業銀行貸到了50萬元,這是河南省發放的首筆專利權質押貸款,也是全國首例無附加擔保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春泉暖通把這筆錢用在了自主研發的公共建筑能耗檢測項目的市場推廣上,年收益數百萬元,而這個項目是當年財政部、科技部確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
反擊“抹黑戰略”
剛剛拿到急需的貸款準備大干一場時,性格溫和的楊東卻不得不走進法庭,打起了官司。
“客戶紛紛打電話,問我們公司是不是注銷了,技術是不是竊自某公司,談好的訂單也突然一個個都沒了,公司面臨崩盤險境。”回憶當時的場景,楊東依然有些痛苦。公司緊急調查后發現,原來是有人在網上散布不符合事實的謠言,攻擊春泉暖通公司產品CFP系列中央空調計費系統及公司領導,捏造事實詆毀春泉暖通公司商業信譽及產品的良好聲譽,并在客戶中大肆散布詆毀春泉暖通公司的言論。
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抹黑戰略”,春泉暖通只好選擇奮起反擊。2007年11月15日,春泉暖通向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這家公司。官司打了將近兩年,雖然最終因不能證明發帖人真實身份,未能認定對方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但發布這些言論的論壇被關閉。一場危機逐漸平息。
事實上,春泉暖通自主研發的“CFP系列中央空調計費系統”,首創了中央空調的“有效果”計費原則和“時間計費”法,并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是目前國內唯一經過國家計量主管部門批準的中央空調專用計量器具,填補了國內空白。
不過,這場危機也讓春泉暖通更為警醒。“作為一家自主創新型中小企業,應該構建一張專利網來強身健體,謀求發展。”楊東說,創新不僅僅要有新穎性,還要有原創性,更為關鍵的還要有壟斷性,如果沒有壟斷性,等于是給別人做了一鍋飯。他立足于科技創業,提出一個理念,即“技術專利化、專利產品化、產品標準化、標準市場化”。
據介紹,目前當量能量方式中央空調計費系統30多項核心專利中,春泉暖通擁有20多項。正因為此,楊東還站到了更高的高度來審視行業發展。“春泉暖通幾乎壟斷了核心技術,所以也有義務引導行業發展。”楊東說,2006年公司曾發過6封律師函,追責侵權事宜,后來逐漸睜只眼閉只眼了。這么好的市場,這么好的產品,只有大資本進來后,才能把蛋糕做大,春泉暖通也才有可能切得更多蛋糕。
“就像微軟的產品要收專利費一樣,總有一天,會有人給我們交專利費的。”楊東很自信。
“靠知識產權‘暴發’的時代來了”
在春泉暖通公司,記者見到了這種中央空調計費系統。通過計算機控制,可以隨意切斷、開啟任意一個房間的中央空調,用戶運行空調的計費時間段可以精確到以“秒”為單位。“以前中央空調用戶是‘供多少用多少’,現在是‘用多少供多少’。”該公司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運行實踐表明,通過經濟杠桿和技術手段,培養用戶養成主動節能的習慣,使中央空調能耗降低了35%以上,其實際運行量約為滿負荷的50%,相當于延長了中央空調主機10年的壽命。
長期以來,國內寫字樓、小區的中央空調收費沿用城市集中供熱“按面積平攤”的模式,用戶家中是否有人居住、空調是否開啟,都要一律按面積交費,有一戶不交,整棟樓甚至都要受“株連”。這種“大鍋飯”式的收費模式,只關注“眼前利益最大化”,造成極大的能源浪費。在低碳時代到來、綠色建筑頻現的當下,市場之手必將淘汰該淘汰的。
2008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由河南省建設廳發布的《集中空調計量收費裝置及應用技術規程》這一地方標準,春泉暖通是唯一一家企業參編單位。記者在這個標準的前言中看到有這樣的語句:“集中空調分戶計量、按量收費是建筑節能的必要環節,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早在2007年,國務院即下發通知,要求夏季辦公樓空調溫度要控制在26攝氏度。去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舉行之后,知名房地產商紛紛開始秀“低碳地產”理念。這都讓打著“主動節能”王牌的“春泉暖通”們開始受到追捧。
去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讓很多企業消失了。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日子卻越過越好。楊東坦承,2007年前,春泉暖通基本是個手工作坊,但這3年多來,引入多位股東,構架現代企業,如今已站到了一個新起點上。2007年,春泉暖通中央空調計費系統的銷售額才100多萬元,2008年增長到500多萬元。在金融危機最肆虐的2009年,其銷售額卻沖到了1000多萬元。“今年的目標是再上一個新臺階!”楊東充滿信心地說。
當天,采訪結束,楊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發出一個預言:“靠知識產權‘暴發’的時代來了!”
好似是為了印證他的預言,昨天發稿前,一個好消息傳來——記者在春泉暖通采訪時,恰好有一家知名上市公司的人來洽談合作。昨天,楊東向記者透露了雙方接洽一段時間后商定的合作計劃:“基本上談妥了,第一步是收購股權,注入資金,提升業績;第二步就是全資收購,擇機上市。”
也許,再過三五年,河南上市公司名單上又將濃墨重彩地添上一個新名字:春泉暖通。
記者手記:
春泉暖通的創業故事,算不上特別精彩。時至今日,它也算不上是一家大企業。然而,采寫這個故事的過程,卻有溫暖從心底升起。
楊東一直感念政府撥給的那20萬元。20萬元挽救了資金困境中的企業,增添了企業發明專利的動力,甚至還有可能為河南再培育出一家明星企業。
河南有眾多的中小企業,正是它們讓區域經濟充滿活力。那些高舉著“創新”大旗、頑強地以螺旋狀上升姿態成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更是一道格外亮麗的風景。更多“春泉暖通”們拔節生長的過程中,政府如何幫助它們保持“創新是靈魂”這一本色?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它們的創新動力?這是一個還要繼續講、并且要力爭講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