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頻繁地用“寬闊的馬路、明亮的路燈、高高的樓房”來描繪今天的新農村時,在河南信陽平橋區,有這樣一個小山村,既保留了村莊誕生至今的痕跡原貌,又把環保、通訊等現代設施自然地融入其中,這就是河南省信陽市的郝堂村。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沿著蜿蜒平整的石板路進村,豫南古村落特有的屋前坑塘映入眼簾,盛開的荷花在蒲草蘆葦間格外鮮艷。路邊女貞、楓楊、香樟樹冠各異,樹下矮籬笆里開滿五顏六色的雜花,散發著野生的蓬勃之氣。在村內民居中穿行,狗頭門樓、馬頭墻、柴扉墻、小布瓦,帶著濃重歲月痕跡的建筑元素隨處可見。一條鵝卵石鋪陳的小溪穿村而過,隨意走進溪畔一處土坯外墻的小院,院內石磨當桌板凳落座,幾束風干蓮蓬和一串串金黃玉米,不經意地掛在土墻上。
“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這是平橋區區委書記王繼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基本理念。為了實現這一設想,平橋區把尊重自然環境、尊重村莊肌理和尊重群眾意愿作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并且把郝堂作為一個樣本。
王繼軍話語里帶著固執:“村里的一山一水一樹一木都承載著村民的記憶,此山非彼山,彼樹非此樹。不砍樹、不填塘、不扒房是最基本也是最絕對的要求。”
村里做過木匠的張厚健是最早答應房屋改建的村民,中國鄉建院的孫君教授為他家重新設計了房子:旱廁改水沖了,廚房有自來水排風系統了,屋頂蘆葦席雜木條下密布著家用電線、寬帶設備,院子內的小花園實際是一個生態污水處理池,所有生活廢水經過花園底下的碎石和周圍水槽,凈化以后才用來澆灌或排出,凈化美化兼而有之。
這樣的房子誰不喜愛,平橋區根據每戶村民量身定制,一戶一圖,效果非同一般:“很多外地人過來說后悔了,他們的村子不該拆,說我們郝堂是一幅畫卷。”
“這幅畫卷是郝堂農民世世代代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繪制形成的,它就是中國農村的成長肌理,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脈,郝堂作出的是大貢獻!”鄭州大學升達藝術學院教授田志這樣評價。
年輕人逐漸回歸
郝堂村改建的初衷只是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隨著村子改建日漸完善,無心插柳地吸引了來自附近地市甚至全國各地的游客,日接待游客量少則幾千,多則幾萬。
村里原來的留守孩子空巢老人,面對接踵而至的客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逐漸回歸。
村邊一家叫作“鄉里鄉味”飯館的主人,是郝堂村改建后最早回家創業的周大姐,她說以前在外地也是開飯館,一年下來能掙個十幾萬,可是除掉房租和在外花銷、回家路費等,所剩無幾。現在房子是自家的,改建有專家設計,花費還有補貼,親戚朋友都能來幫忙,成本大大下降,還開了10間客房,又多了一筆收入,算下來每年能收入20多萬元。她淡季還去上山采茶,下水種田,掙錢生活兩不誤,非常滿足。
像周大姐這樣回鄉發展人數的增加,也可以從村小學學生連年回升看出來:4年前,村里小學只有41名學生,今年全校共237名學生。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農村現存問題,在這里自然解決,整個村子其樂融融,和諧美好。
知識開路,智慧決策
2014年,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國第一批12個“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名單,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美麗鄉村”首批創建試點鄉村,榮獲“2014年度河南十佳美麗鄉村”榮譽稱號。這么多的榮譽落在一個大山深處的村子里,與平橋區的決策者區委書記王繼軍密不可分。
知識開路,智慧決策,是王繼軍從省直到信陽平橋工作的基本特色。為了轉變干部理念,他10年前就設立了“平橋講堂”,在深山就能聽國內一流專家講課。從2010年3月查山鄉公共圖書館破土動工,到2011年3月五里店辦事處公共圖書館交付驗收,他用一年時間建成18個鄉鎮公共圖書館,并當年實現對農民群眾免費開放,創造全國率先建立標準化鄉鎮圖書館和衛生室之最。以鄉鎮公共圖書館為平臺,他又開設了“平圖講壇”和“鄉村大講堂”。
“專家意見與領導意見不一致時,以專家意見為主;專家意見與群眾意見不一致時,以群眾意見為主;群眾意見與農戶意見不一致時,以農戶意見為主。”常年積累的平橋“三為主”,使得在推行美麗郝堂建設中,順力而為之,順勢而行之。
“實踐證明,我們用順其自然的理念來建設農村,保護自然,尊重村莊,才能真正使村莊變美,村民變富變得文明。”王繼軍說這是他最欣慰的事。 (本報記者 劉先琴 本報通訊員 夏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