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傘舞也叫“劉二姐趕會”。據傳境內有戶劉姓人家,家中一母二女,大姐出閣后,次女與母相依為命。母每有事外出,總囑二女緊守閨房,致使二女一十八載未出門一游。這年春宵,聞廟會花燈甚多,二姐一心要逛廟會,其母思想封建,再三勸阻,二姐執意要去,無奈,母只得親領二姐趕會。二姐天生麗質,稍事梳洗便風姿迷人,母疼愛女兒,特備雨傘一把,一防驕陽照曬,二防天變雨淋。在趕廟會途中,引得不少人的青睞,二姐為避人窺視,撐傘遮之,豈知趕會者甚多,怎奈遮之不及,加之她對人情世故不懂,鬧出不少笑話。由此引出歇后語:“劉二姐打傘——趕會。”后來藝人們又以此情節編演了三人歌舞“劉二姐趕會”。同時,也有另外一種說法,相傳花傘舞早在唐宋時期,商人從江浙沿淮而返,把江南雨傘帶回,打傘以示炫耀。民俗打傘為富人,很時尚。先有早期一把傘演變成二把傘,再演變成三把傘。后經過中央歌舞團、省歌舞團來采風改編后,借用芭蕾舞的特點將花傘舞改造成經典民間舞蹈,1959年參加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獲銀質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演變成五把傘、六把傘、乃至多把傘。特別是第一屆信陽茶業節組織的花傘舞方陣達到100把傘。在鄭州東建材大世界和紡織大世界開業組織了120人的大型花傘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