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民歌大致可分為革命歷史民歌、新民歌、號子、山歌、田歌、小調等幾類;信陽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時,共有80余個舞種,120多個演出形式,400多個傳統節目,3350多個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1984年5月,河南電視臺以信陽民歌為主體拍攝了音樂專題片《歌鄉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又在該臺國際聯播節目中再次播放。《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錄信陽民歌224首。著名的信陽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花轎到門前》、《車水歌》等。1989年河南電視臺又以信陽民間歌舞為內容拍攝了電視藝術片《情滿大別山》并在中央臺多次播出。著名的信陽民舞有花挑、花扇、花傘、火綾子、獅子舞、春牛舞、竹馬舞、旱船、龍燈等。其代表作品《豐收樂》、《一把傘》、《山鄉漁歌》、《鑼鼓鬧秧》等曾在全國匯演、調演比賽中獲獎。除此之外,信陽傳統文化中還有一部分音樂演奏形式、節目;如"潢川鑼鼓"、"商城絲弦"等。
五聲音階在信陽地區民歌中占著主導地位。完全的七聲音階尚未發現。在少數幾首民歌中如“穿心調”、“賣柴調”等,雖有清角變宮音,這些五聲外音時值短,多數出現在弱拍上,或作經過音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祈禱裝飾和陪襯作用,其旋律的基本骨架不失五聲音階的本質和特色。
從調式上看,最多的是五聲徵詞式,其次是宮調式、商調式、羽調式。角調式僅見“月亮出來照樓梢”一曲,但這首民歌又為外省所廣泛流傳,此外,調式交替情況交多,轉調就比較見少了。
關于旋律特點的問題,這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信陽地區地處中州南部邊緣。又與鄂、皖交界。這就形成了信陽地區語言上既有湖北韻味,又有中州語成分這一獨特語言特點。從而使信陽地區民歌音樂語言上句了剛柔并溶的風格。從旋律線條上看,流行在南部山區一帶的民歌,以同音重復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者較多,音域較寬,情緒奔放激昂,清新明亮,可以感受到那種粗獷、剛健的特點。同時塑造了山區人民勤勞勇敢、不畏艱險、敢于斗爭的英雄形象。如“十二月點點”、“石硪貉號子”、“下盤棋調”等。淮河流域及中部丘陵地區民歌旋律以級進與旋律線的較大起伏并用者較多。它的特點是節奏平穩、語氣平滑、速度遲緩、優美感人、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有時加以別有風趣的襯詞,進行夸張渲染。使這些生活小調顯得更加樸實、詼諧、情趣橫生。如“六仙歌”、“花轎到門前”、 “錦繡山河美如畫”等。還有一些以分解和弦式進行的,表現出歡樂情緒民歌。如“搶八句子”、“慢趕牛”、“張先生討學錢”等。
從節奏拍上看有以下幾種類型:一般生活小調多為2/4拍;風格典雅的敘事性民歌多為4/4節拍;在一些勞動歌曲或兒歌中也出現有散板或5/8的混合拍子。(原標題:【信陽非遺】信陽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