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全市文化部門采取有力措施,扎實開展工作,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成效。經過全市文化部門的努力,今年5月,信陽民歌、羅山皮影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填補了我市空白。截至目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有2個國家級保護名錄、8個省級保護名錄、34個市級保護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進展順利。我市積極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在最近公布的“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名單中,我市漢民族敘事長詩《郭丁香》、信陽民歌、火綾子等8個項目共13人榜上有名。同時,建立了民間藝人、傳人信息庫。在文化部門的大力扶持下,許煦(剪紙)、李冰(民俗畫、根藝)、鄭鎮懷(布雕畫)、潘景城(灶戲)等一批民間藝術家脫穎而出,帶動了各民間藝術門類的迅速發展,尤其是民間演出團體從幾年前幾乎斷檔的狀況已經恢復發展到現在的300多個,出現了民間藝術大發展的可喜局面。
建立了市、縣、鄉三級保護網絡工作體系。組織開展普查工作,建立保護名錄。市、縣文化部門對歷年來曾經整理、保存的信陽民間歌曲、民間舞蹈、民間樂曲、民間戲劇等資料進行調查清理,建立了檔案。今年以來,市文化局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進一步深入搶救、挖掘了本地富有特色的民間文化形式,組織《信陽民歌》、《固始花挑舞》參加了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組織羅山皮影赴澳門參加了民俗文化活動,進一步擴大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社會影響。
完成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的編撰工作。現已整理完成《信陽民間舞蹈》(上、中、下)和《信陽民歌》(初稿)共約50萬字。指導固始灶戲《郭丁香》唱詞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唱詞已有近8000句。督辦完成了《羅山皮影劇本選編》(4本)、《光山花鼓戲》、《商城民歌》出版準備工作任務。
組織開展“錦繡茶鄉——信陽市書法、美術、攝影、民間工藝作品展”。活動自今年4月啟動,9月起在各縣區舉辦展覽,今年年底前在市內舉辦大型展覽活動。(付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