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7日宣布,正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已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教科文組織在聲明中說,委員會于26日做出這個決定,同時入選的還有比利時魯汶年齡組儀式項目。委員會本次會議于本月29日閉幕之前,還將審議其余35個同類申報項目。
中國皮影戲是一種以皮制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皮影藝人在幕后用木桿操控影偶,通過光線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創(chuàng)造出動態(tài)的形象。
皮影藝人有許多絕技,諸如即興演唱、假聲扮演,一個人同時操縱數(shù)個影偶,以及能夠演奏多種不同的樂器。相關皮影技藝經(jīng)由家庭、戲班或師徒傳承。
比利時魯汶年齡組儀式全套活動是當?shù)貫橥瓿錾哪行耘e行的一整套長達10年之久的儀式活動。
11月23日,中國東北地區(qū)赫哲族獨特說唱藝術伊瑪堪在本次會議召開的第二天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今年會議之前,全世界共有213項代表作名錄項目(中國有28個項目)、16項急需保護名錄項目(中國有6個項目)和3項“優(yōu)秀實踐名冊”項目。
>>溯源
皮影源于愛情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tǒng)藝術,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
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