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傳承人傳藝的社會組織關系網絡
傳統中國社會結構的核心是以父系為主的家庭組織,家庭組織按照橫向的親疏關系和縱向的宗代關系向家族、宗族乃至范圍更大的群體延伸,構成傳統中國社會結構的基礎。中國社會的父子關系在江湖上延伸之一種便是師徒關系,俗話說“師徒如父子”,師徒關系也按照家庭組織的模式向橫向及縱向延伸,構成了江湖社會結構的基礎。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也是羅山皮影戲傳承人在傳藝的過程中依靠師徒關系建立起來的一套社會組織關系網絡。在羅山皮影戲江湖中有“來頭”才能立足。羅山皮影戲傳承人只有通過師徒關系才能建立起自己在江湖上的社會組織關系網絡。所謂“來頭”就是說羅山皮影戲傳承人必須得有師父,沒有師父在江湖上行走會被同行譏諷為“野的”,不能建立起自己的社會組織關系網絡,所以羅山皮影戲傳承人學藝首先要拜師。拜師時,先要通過引薦師引薦,拜師的儀式上,授業師還要請他自己的師兄弟,還有江湖上的前輩,以及授業師自己收的其它徒弟,還要有見證師。這樣拜師的同時就跟皮影戲江湖中人見了面,也就是宣布拜師者跨入了皮影戲江湖,具有了初步的江湖地位,只不過要從徒弟開始。師父到各地演戲的過程也是傳藝和走江湖的過程。跟師父搭班的各位師傅比如打鑼的、吹響的,也都成為徒弟的師傅,這樣又強化了徒弟的社會組織關系網絡。徒弟在學藝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社會組織關系網絡,為自己出師而獨立門戶奠定了基礎。待到徒弟獨立唱戲,已經是江湖熟人。現在活躍在羅山皮影戲江湖的傳承人都有“來頭”,都是通過拜師學藝,建立社會組織關系網絡,逐步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擴展自己生存和演藝的空間。
4.傳承人相互認同的信仰基礎
漢民族的民間信仰與當前主流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在普通人的生活層面上并沒有嚴重的沖突和對抗。這是因為漢民族的民間信仰實質上是一種民俗生活,是人們基于生活的現實利益而在日常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風俗習慣,比如傳統民族節日里的民間信仰觀念和行為就是民族傳承的風俗習慣。江湖中的祖師爺信仰就是這樣一種表現為民間信仰的風俗習慣。江湖中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各行各業的傳承人在江湖中行走依靠的是各行業的祖師爺為本行業弟子創造并傳承下來的江湖地位,同行業的傳承人之間存在著高度認同的祖師爺信仰,這種信仰已經成為行業人的一種生活習慣,皮影戲的祖師爺信仰也是如此。在皮影戲傳承人家里正屋中堂右側供奉有羅山皮影戲的祖師爺樂王天子,每逢農歷三月十七即傳說中的樂王天子生日,皮影傳承人都要在家里燒香祭拜。在每次開始演唱皮影戲的時候,皮影戲傳承人要履行請神儀式,在請神的同時祭祀羅山皮影戲的祖師爺樂王天子。請戲的東家也不會因此說三道四,因為祭祀皮影戲祖師爺是皮影戲傳承人的一種認同習慣,作為普通人的東家也是非常理解并積極予以配合和支持。在羅山縣及鄂北的農村家里正屋,中堂上貼的都是“祖宗昭穆神位”,祖先信仰是當地民眾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他們看來,皮影戲祖師爺的信仰類似于他們“祖宗昭穆神位”的信仰,皮影戲傳承人的信仰生活是日常信仰生活的一種延伸而已。
從上述分析來看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確實包含著以上四個方面:自然環境、表演語境、網絡關系、信仰習慣。這四個方面的因素從里到外、從有形到無形,共同構筑了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培育并延續了羅山皮影戲傳承的社會文化生態。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保護思考
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分析讓我們看到,構成其傳承江湖的四個方面:傳承人的生產生活環境、傳承人從藝演出的現實語境、傳承人傳藝的社會組織關系網絡、傳承人相互認同的信仰基礎,基本涵蓋了建設和保護文化生態保護區所提到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經濟形式、語言環境、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內容。下面我們將從上述四個方面展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諸方面內容建設和保護的思考。
1.生產生活環境的變化與保護
羅山縣境內山多田少,一年一季,這種自然環境造成了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環境。90年代以前以田為貴,90年代以后,外出務工成為年輕人在種田之外更為熱衷的一種生產生活方式。這樣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上述所說的羅山皮影戲的青黃不接。如何產生一種讓年輕人在家鄉除種田之外就地可以打工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是直接關系羅山皮影戲傳承人的關鍵問題。此外,由于水田也開始機械化操作,水牛減少,制作影人的原料稀少,成本加劇。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的確不是一個單純的“設置”性問題,要經過試驗才能確立。
2.語言及經濟形式等現實語境的堅守與轉換
羅山皮影戲表演的現實語境其實包含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保護中提到的經濟形式和語言環境。羅山皮影戲的表演是有償的一種業余性的經濟行為,在現實利益的驅使下,極少有師傅去琢磨如何提升羅山皮影戲演唱水平的問題,這也是羅山皮影戲較難改革以適應當前娛樂消費需要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應該注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具有經濟屬性,且所具有的經濟屬性能否成就傳承人所希望的一種主要的經濟發生形式。此外,從目前羅山皮影戲表演的現實語境來看,由于年輕人出外打工已經習慣了城市里的普通話,且地方土語詞匯的傳承也受到電視對白的擠壓,早已失去山歌和民歌的演唱環境。筆者認為,只有從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屬性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屬性相互平衡的角度,去鼓勵、培養、支持年輕人用普通話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3.傳統社會組織關系網絡的利益取向
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中社會組織關系網絡即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保護中提到的社會組織方面。羅山皮影戲的社會組織關系網絡主要是依靠形同“父子” 關系的“師徒”關系構成。在當前社會呈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因為申報名錄時對傳承人譜系的規定,似乎更注重且強化了傳統的師徒關系。但是,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名錄的利益驅使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師徒關系出現了基于利益的拜師取向,甚至是轉投取向。文化生態保護中社會組織的建設和保護應該注重傳統“師徒關系”及其中感情的維護。要恢復并延續拜師儀式,通過儀式強化組織關系網絡的認同,確認師徒關系的成立,增強師徒的感情。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雖然將本不該公之于眾的拜師儀式搬到電視銀幕上,但此舉意在喚起藝人對師父的尊重,對“師徒關系”中感情的維護,所以也受到觀眾的推崇。
4.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與民間信仰的協調
信仰實質上是文化生態保護區中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反映。羅山皮影戲傳承人相互認同的信仰基礎正是羅山皮影戲的傳承江湖中主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反映。上述我們已經談到,羅山皮影戲傳承人的祖師爺信仰是民眾的一種風俗習慣,更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與正式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雖然有一定邏輯上的出入,但并不構成行為上的主要矛盾。正是因為如此,在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中,我們不能以一種先入之見,或者,我們的“優越性”去否定甚至改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狀地所在區域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我們應該以一種“文化相對性”的視角,去認知當地的風土人情,理解他們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建設和保護措施在當地社會找到依據,取得他們觀念上的認同,在認同和熟識中慢慢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要著眼傳承,深入調研,細致分析,謹慎設置。既要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歷史的傳承延續樣式,也要看到其當前的發展變化樣式,在“不變”與“變”中識別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關鍵因素,然后考量這些關鍵因素在當前經濟社會環境下如何保持或變換以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要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適應經濟社會環境變化而得以自主傳承與發展的文化增長點或新生點。在文化生態環境的“不變”與“變”、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增長”與“新生”,以及兩者之間的平衡協調中尋求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最佳建設和保護方式。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關于印發《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
[2] 信陽地區文化局.信陽地區戲曲全志:羅山卷[M].1988.
[3]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4]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Z].北京:中華書局,1959.
[5] 【美】理查德•鮑曼,楊利慧、安德明譯.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 李敬民.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區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地理條件初探[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66-69.
[1] 本段根據筆者于2009年7月23日對熊鳳金師傅訪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