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信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崢嶸歲月稠 豫風楚韻濃 略論信陽民歌

2013/4/22 10:14:38 點擊數: 【字體:

   
    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是先民們世世代代一脈相承傳唱不息的生活之歌。它充分展示出先民們的創造智慧和藝術才華;生動體現了先民們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概括反映出先民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生息勞作的生活情景;真實表達了先民們喜怒哀樂的情感世界和鮮明的審美取向。民歌是先民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 
      
    信陽民歌作為中國漢民族民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責任。對它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尋根溯源 歷史久遠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居江淮之間,鄂、豫、皖三省交界之處。地跨北緯31.5—32.5度,東經114—116度。西、南與湖北接壤,東與安徽省毗鄰。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多變;西南部是挺拔峻朗的桐柏山、大別山區,中部是逶迤連綿的丘陵地帶,北部是遼闊富饒的淮河平原,總面積一萬八千多平方公里。江淮分水嶺大別山蜿蜒東去,重要的南北分界線淮河橫貫全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素有“魚米之鄉”、“歌舞之鄉”之稱。信陽民歌就是這片沃土上的一朵靚麗的奇葩。 
      
    作為中國漢民族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信陽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中國民歌的產生發展是同步的。原始的信陽民歌也是源于勞動、生活、祭祀等各種活動。根據史料記載,我國的音樂在商代已逐漸成形。從信陽各地春秋戰國古墓中出土的編鐘、編磬等樂器已形成基本完整的音列。這充分說明當時當地的宮廷音樂已經相當發達。研究發現,出土的古編鐘等樂器有的以三枚為一組,構成136、156等不同的三音列組合;而這三音列音樂在信陽民歌中還有較為完整的遺存。如商城北部古商遺址誆龍村、堆塘村的民歌《猜花名》、《張先生討學錢》,河鳳橋黃山頭的民歌《娘教女》等都是由613三音列構成的 。 這些三音列民歌流行的年代最久遠,覆蓋面也很廣。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它確系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老民歌曲調。這三首民歌全曲僅為613三個音,曲調古樸流暢,上口易記,深受人們喜愛,同時后人不斷填以新詞,賦予新意,因此曲調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世代流傳。由此可以證明信陽民歌起源的年代是非常久遠的。 
      
    商周時期,中原部族南遷,與當地土著部族融合,形成申、息、弦、黃、蓼、蔣、陳等諸侯國。歷代無數次的霸主征戰,城頭變換大王旗,宮廷破敗;貴族欣賞的“弦歌”流散民間,與當地民歌融合成一種風格獨特的分節弦歌。春秋時,荊楚日益強盛,這些當地諸侯國陸續被楚國兼并,淮上與楚合為一體,楚文化隨之占居主導地位。楚并于秦,秦滅于漢,民族遷徙,南北文化交流頻繁,人口的流通客觀上促進了當地農業、手工業技術的發展和文化生活的交流。孔子周游列國的終點、子路問津處在信陽,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也發生在信陽,厚重的文化底蘊為信陽民歌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漢魏南北朝時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對信陽民歌影響很大。如當地用于婚嫁喜慶的禮儀歌、娛神的燈歌、農事用于車水的田歌等,都還采用執節者歌的表現形式:他們既是樂器演奏者,又是主要演唱者。這種演唱形式一直延續至今。詩經中《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召》,有人認為是河南與湖北之間的民歌,即大別山和桐柏山周邊的民歌(見程云著《略論孔子的音樂觀》,《人民音樂》1980年第9期)。詩經中還記載有《臺南、申女》、《行露》、《采蘋》等十數篇流傳于信陽的歌謠。 
      
    經過數千年的悠悠歲月,到清代中晚期,信陽民歌達到鼎盛時期,不僅演唱的內容、題材包羅萬象,演唱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清乾隆《光山縣志》勸民詩曰:“……或借迎賽名,或乘劇余興,高燭夜呼廬,一唱百十應”。這與燈歌一唱眾和的特點十分吻合,也是對當時民眾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說,信陽民歌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有據可查的;信陽“歌舞之鄉”的稱謂也是由來已久的。 
      
    二、兼收并蓄   類型豐富 
      
    信陽處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謂。北是通向中原的門戶,南是進入江南的要塞,東與皖越相通,西與荊楚連接;山河縱橫,關隘眾多;武勝關,長臺關,平昌關等地名也反映出當時這里多為關口重鎮,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往今來的無數次征戰,歷朝歷代的移民大遷徙,南商北賈的商貿往來,都給當地帶來了天南地北的文化大交流。由于信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東西南北各種聲腔的戲曲及風格各異的民歌匯集于此。隨著歲月的變遷,吳歌楚辭的風韻,皖腔蘇韻的余音,中州戲曲的特色,昆腔京曲的唱念,湖廣南音的風格,都與當地的方言土語,音韻節奏融合在一起,在本土音樂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大量的風格各異的民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信陽民歌也越來越豐富,逐步發展成為涵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百科全書式的有聲文獻。 
      
    信陽民歌在信陽全境各縣區廣泛流傳、蘊藏豐富,尤以商城、潢川、固始、新縣、光山、羅山等縣較為集中,保存較為原始。信陽民歌的發生發展經歷了遠古時代的產生、形成期,歷朝歷代的發展、變化期,清末至民國的成熟、興盛期,建國初至文革前的新生、繁榮期, “文革”期間的消沉、冷落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普查修纂集成的搶救、復蘇期,以及新世紀實施“非保”工程的弘揚、振興期。 
      
    信陽民歌屬于典型的有著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民族民歌。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陽民歌形成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她既有西、北方民歌之高亢、嘹亮、奔放、豪邁之風尚,又有東、南方民歌之細膩、婉轉、靚麗、悠揚之韻味。 
      
    信陽民歌形式多樣、種類豐富、體系完整。根據演唱內容和產生時代可分為情歌、小調、敘事歌、革命歷史民歌、新民歌、儀式歌、號子、山歌、田歌、燈歌、會歌、兒歌、叫賣歌及其他類十余種;涵蓋了從古至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廣泛題材。不論是嘹亮悠長的山歌、高亢熱烈的勞動號子,還是委婉纏綿的小調、詼諧風趣的田歌,或是熱情奔放的革命歷史民歌,無不生動活潑,各具風采;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真實記錄和反映了信陽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蘊藏豐富,影響深遠。 
      
    情歌、小調通常稱民間小調,主要表現人們的不同情感和交友交流的需要,是人們社交活動和抒發感情的重要方式。這類民歌在信陽民歌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保存較完整;是我市流行最多,流傳最普遍的民歌形態之一。小調在內容上多以反映男女愛情生活,如《摘石榴》、《茶山歌》、《一朵茉莉花》、《雙探妹》、《四季相思》、《五更繡荷包》、《十想》、《俺跟二哥隔道墻》等;也有反映勞動和生活情趣的,如《對花》、《采茶歌》、《放風箏》等,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經過千百年來無數民間藝人和民歌手的傳唱與加工,旋律婉轉流暢,優美動聽。演唱時往往加一些襯字、襯腔,多半有樂器伴奏;唱詞和曲調通常是固定的;曲調結構上一般為上下句或四六句;音樂語言樸實流暢,節奏較規律,結構較完整。 
      
     燈歌、會歌則是載歌載舞, “花燈高掛就地玩燈”,“打開場子就地唱戲”是民間習俗,是民間音樂文化生活的重要體現。燈歌、會歌的演唱一般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逢年過節玩燈時就是燈歌會歌的賽歌會,十里八鄉的歌會班子匯聚一起,你方唱罷我登場,場面熱烈壯觀。它具有鮮明跳躍的節奏,歡快熱烈的情緒,本身又載歌載舞,為老百姓喜聞樂見。演唱時多采用打擊樂和吹管樂伴奏,樂手同時擔任幫腔;演唱的內容多有故事情節。如《夫妻觀燈》、《姑嫂觀燈》、《勾雞》、《打六望》、《秧大麥》、《山泊訪友》等。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 2008-07-21 作者:朱衛國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