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信陽市作為全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三周年之際,我們到該市的固始、潢川縣調研。固始、潢川持續加強文化產業建設,特別是持續傳承創新根親文化,有力地推動了革命老區的趕超發展。
根親文化 資源獨特
根親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移民文化”,被譽為中國移民史上的“活化石”。固始、潢川自古就是江淮地區的膏腴之地,加之,兩縣的特殊地理和交通區位,成為歷史上中原地區向東南沿海數次大規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聚地。固始上自秦漢,下至明清的漫長歲月里,徙民南方不計其次,難計其數。其間有四次較大規模的“移民潮”,固始均為重要集聚地,為東南沿海帶去了百余姓氏、近兩萬先民。千百年來,這些入閩先人的后裔逐漸播遷至粵、臺、港、澳及海內外各地。他們所到之處,不僅傳承了先人的奮斗精神和文化素養,也把“固始”這個祖根地的符號刻在了廟堂上,記載到家譜中,融入生生繁衍的血脈。固始成為名副其實的“唐人故里·閩臺祖地”,形成了獨特的“根親文化”。
潢川是歷史上著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黃歇的出生地。黃歇最初封地在黃國故里,15年后改封吳地即今江蘇蘇錫常至上海一帶,帶動了黃姓的中興,同時也促進了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吳越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春申君黃歇被稱為“海派始祖”,至今在上海、蘇南、浙江湖州、安徽淮南一帶仍有很大的影響力。近年來,海內外黃氏宗親紛紛來潢川走訪聯誼、尋根問祖。“黃國故地、黃歇故里、黃姓之源”的品牌越來越響,對外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潢川實施開放帶動的一張響亮名片。
根親文化建設成效顯著
近年來,固始、潢川立足獨特根親文化資源,大力實施“讓根親文化引領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促進了經濟轉型、社會和諧發展。
第一,以根親文化提升城市建設。固始圍繞建設“根親文化名城”、潢川圍繞建設“黃國文化故城”的目標,實施“文化發展”工程:一是將根親文化元素植于城市建設“路徑”;二是對現有城市,包括城市規劃區范圍進行整體設計和包裝。逐步植入文化“硬”符號,實現以“文”化“人”,增強城市根親文化質感。
第二,以根親文化帶動招商引資。一是打造“根親文化節”平臺。固始舉辦三屆“文化節”,簽約項目77個,合同金額達到62億元。二是用好姓氏資源和勞務資源。把姓氏文化研究與行業商會有機結合,通過姓氏文化研究會建立與世界各地的姓氏文化聯誼,開展文化經貿活動,推動文化經濟一體化。每年來此尋根問祖、游覽觀光的黃氏宗親、各界人士數以萬計;三是采取姓氏招商、親情招商、駐會招商、以商招商。推進商會、協會和姓氏宗親會招商活動,收到明顯效果。
第三,以根親文化促進產業發展。一是與旅游產業結合。固始規劃了文化旅游三大片區建設:東部片區建設以陳元光、王審知等歷史名人為代表的文化尋根和體驗景區;南部山區建設以山地旅游和民俗文化體驗為主題的文化產業園區;西部和北部片區建立觀光農業和農業體驗片區。僅去年,三大景區已接待國內外游客150.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2億元;二是與文化產業結合。主要是打造精品文化宣傳產品。如正在與央視合作籌拍《閩臺祖地——中國固始》電視紀錄片;創作根親文化“主題歌”——《一家子》等,帶動地方文藝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三是與特色產業結合,立足固始“中國柳編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蘿卜之鄉”,潢川突出“中國花木之鄉”、“全國畜牧大縣”等國字號品牌打造載體,把“品牌”轉化為產業;四是與服務業相結合,通過“文化節”,帶動服務業發展,拉長根親文化產業鏈條。
幾點思考與建議
綜合固始、潢川及我省其他地方已有的實踐及我們這次調研的感受,提出如下幾點思考與建議。
第一,提高認識,充分發揮根親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根親文化的軟實力作用體現在多方面:一是文化凝聚力。同根同源的歷史傳統、地方風習、精神情感相近或相通,根親文化的崇文重教、經世致用、開拓創新、剛柔相濟、靈秀柔慧等基本精神特征是中原民眾價值取向的共同基礎和區域凝聚力的共同精神源泉。二是文化吸引力。根親的自然、人文優勢特別是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吸引經濟發展要素和優秀人才。三是文化影響力。中原人杰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對內對外都具有很強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四是文化創新力。根親文化有著開放納善、爭先創新的傳統,體現了強大的創造力。五是文化統攝力。根親文化的尚德精神和經世致用理念是中原社會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活有序構建的核心價值,至今對社會政治生活仍產生影響。希望各地要對根親文化進行現代化改造,充分發揮其軟實力的當代價值。要促進根親文化的人文精神與時代精神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價值文化。
第二,強化戰略意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根親文化不只是固始、潢川而是整個中原經濟區文化區域發展的重要軟實力。希望將根親文化納入中原經濟建設戰略,將根親文化建設上升為省級工作和中原經濟區建設層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納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總體規劃,加強領導,科學規劃,統籌協調,開發利用好全省根親文化資源的經濟社會效益。
第三,加強開發研究,持續傳承根親文化特色。要對根親文化進行挖掘整理,保持根親文化的鮮明特色,弘揚根親文化中符合時代特征的價值觀念。希望建立專門研究機構,整合根親文化研究資源,探索與河洛文化、中原文化、閩臺文化、海洋文化、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和中原經濟區建設之間的關系,持續提升根親文化研究層次、空間和效應。
第四,加大扶持力度,促進根親文化資源的轉化。一是要優先安排根親文化項目。在中原經濟區建設和全省有關產業發展政策、規劃及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等方面,注重安排根親文化項目。二是建立根親文化扶貧機制。建議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牽頭,整合文化、扶貧、教育、科普、史志、體育等資源,建立根親文化扶貧機制。三是促進根親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聯合山西、福建、陜西、臺灣以及其他尋根圣地,構建根親文化旅游網絡。四是把根親文化作為招商引資載體。利用根親文脈和勞務資源,瞄準長三角、閩臺、環渤海地區等重點招商地,加強項目推介,謀求經濟合作。五是將根親文化長入企業,植入產品。以“根親文化”為載體,圍繞本地優勢產業,將“根文化”長入經濟,根親品牌轉化為經濟“產品”,融入社會民生。六是要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根親文化建設應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將根親文化與各地歷史文化的保護,文化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農村各類集中安置點規劃建設,特色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根親文化特色村鎮建設等有機結合,構建文明和諧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