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英華李運海
西河灣,是新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然而今年“五一”期間,游人爆滿,省內外的大批游客涌進這里,看潺潺小河,賞裊裊炊煙,感受悠悠鄉思。
在此之前,2016中國(鄉村)復興論壇剛在這個小山村落下帷幕。數百位來自中國鄉村建設和古村復興的一線專家、學者在西河“開壇論劍”,探討美麗鄉村建設的方向和路徑。
西河灣紅了。與此同時,新縣的丁李灣、毛鋪等一批古村落紛紛被從沉睡中喚醒,她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重新煥發出生機。村美了,人才和資金回流了,村民們也逐漸脫貧致富,腰包鼓了起來。
新縣的這些傳統村落是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既留住了鄉愁,又帶富了百姓呢?且隨記者的腳步,來一探究竟。
規劃先行修舊如舊
踏著青色的石板路,順著溪水潺潺的古民渠,走進這個有700多年歷史的西河灣村。一位老人悠閑地在村頭曬暖,忠心的小黃狗時不時懶懶地搖搖尾巴。年輕女人抱著孩子,逗弄河中戲水的鴨子,清脆的孩子笑聲讓人不由心中輕快。裊裊炊煙,落落古樹,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村里現存的建筑大都是明末清初時期建的, 古樹老宅,青磚黛瓦,依山傍水,具有濃郁的豫南農村特色。
曾幾何時,這些古村落在歷史上也曾輝煌過。但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這些古村落落伍了,留下的人越來越少,村莊日漸衰敗。
43歲的張思恩如今是西河農耕園合作社理事長,曾在北京創業近20年,是兩家公司的老總。他回憶說:“在北京待的時間越久,就越思念家鄉的大山、古樹和小河。但是,2013年當我開車回來時,山路兩旁的灌木叢肆意生長,車被劃得傷痕累累。村里最主要一條街道上,到處是牛棚、豬圈和廁所,房屋破敗,殘墻林立,沒有電視信號,也沒有手機信號。”
家鄉如此破敗,鄉愁帶給張思恩的是更多的心痛。
地方政府率先行動起來。2013年,新縣發起“英雄夢、新縣夢”的規劃設計公益行活動,傾力打造紅色歷史、綠色生態、古色鄉村三條精品旅游線路。作為古色鄉村旅游的重要節點,西河灣、丁李灣、毛鋪等一批古村落都被列入美麗鄉村建設的試點項目。
張一謀是新縣周河鄉群眾工作站站長,也是西河灣美麗鄉村建設指揮部的常務副指揮長。他說,這次美麗鄉村建設標準高,力度大,堅持規劃先行,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施工,專門邀請北京綠十字、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河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等專家編制了西河灣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和供排水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垃圾治理、綠化亮化等項目規劃,對村莊基礎設施和古民居、村落景觀進行整體規劃設計。
如今,張一謀很欣慰地說,因為規劃先行,修舊如舊,沒有大拆大建,雖然花錢少,但是效果很好。通過3年建設,西河灣既保護和恢復了具有傳統特色的古村落,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古村老宅盡顯豫南靈秀,傳統文化入心入魂,一個古色民俗濃郁的豫南最美古村落展現在世人眼前,村莊真正變成了“畫里鄉村,夢里老家”。
正在建設中的丁里灣、毛鋪等古村落,同樣也規劃先行,邀請專家對村落美麗鄉村建設作出整體規劃。
成立合作社,父老鄉親唱主角
對這次古村落的美麗鄉村建設,新縣縣委書記、縣長呂旅思路清晰明確。他說,鄉村復興單純靠資本不一定會永久,靠專家學者不一定接地氣,最主要的還是要靠祖輩生活在鄉村里的父老鄉親。在建設過程中,政府不能當“獨裁者”,專家不能當“呼喊派”,社會資本不能唱“獨角戲”,真正主角應該是廣大人民群眾。
如何讓父老鄉親唱主角?新縣獨辟蹊徑,涵養鄉賢文化,“請回”能人,建立合作社,帶領父老鄉親建美麗鄉村,改變家鄉面貌。
西河灣的張思恩就是被請回的“能人”之一。他說:“家鄉父老向我伸出了雙手,面對家鄉的衰敗我不能袖手旁觀。沒有家鄉就沒有自己的根和魂,我選擇放棄在北京的事業,返回家鄉。”
要把一個破敗的古村落重新建成一個美麗鄉村,光有豪言壯語不行,得有真金白銀。西河灣的整治被列入省里“一事一議”項目,通過這一項目,西河灣得到了1000多萬元的啟動資金。
但這只是杯水車薪,如何通過創新性的舉措,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不花錢,或者少花錢,也能辦成大事呢?張思恩牽頭成立了合作社,讓村民以承包的土地入股,人人都成了股東。合作社負責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項目建設內容由村民“定”,建設質量由村民“守”,建設效果由村民“評”,讓村民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中能當家、能做主,激發村民參與項目建設的熱情,凝聚項目建設的強大合力。
村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張思恩首先把整治的重點瞄向主街道。整治前,主街道上有170多間牛棚、豬圈和廁所,是臟亂差的集中地。當初他以為這里牽涉到各家各戶,拆除難度會很大,沒想到的是,經過一番動員,村民都主動拆除了這些牛棚、豬圈和廁所。張思恩說:“拆除這些臟亂差的建筑,合作社沒花錢,全是村民自愿的。村民說,你回來帶領我們改變家鄉,我們也得做貢獻。”
正是讓父老鄉親唱了主角,西河灣美麗鄉村建設推進速度很快。河里的雜草、淤泥清理了,地下管網埋上了,昔日的主街道也變成了寬闊的石板路。同時,合作社投資的鄉村茶餐廳、“古楓楊”咖啡室、星空帳篷酒店、國際青年旅館等配套服務設施也建成營業,鄉村度假區初具規模。
受西河灣成功的啟發,丁李灣、毛鋪也都成立了村民入股的合作社,把發展生態旅游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如今的丁李灣已經完成了池塘整治和道路修整,正在進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古民居的修復。村里計劃與省農科院合作,打造300畝生態農業產業園,早日讓丁李灣古民居村落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
既留得住鄉愁,也要鼓得起腰包
鄉村美了,在外打工的人紛紛回到家鄉創業,沉寂的鄉村又活了,村民在鄉村巨變中也獲得了收益,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掙錢。
54歲的張孝詳一直在外打工,但掙不了多少錢。2014年春節后,張思恩鼓勵他留在家鄉開農家樂,可他認為這里搞旅游火不起來,堅持要到外面打工,火車票都買好了。張思恩一狠心,將他的火車票搶走了,說:“如果你開農家樂不能賺錢,損失我賠你。”面對張思恩的堅持,老張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開了一家農家樂,沒料想生意異常火爆,僅今年上半年就賺了8萬多元。在韓國打工的兒子也被叫了回來,共同操持農家樂。老張說:“在家門口掙錢,誰還出門打工啊?”
74歲的張孝美是西河灣的“農民書法家”,平時喜歡寫寫毛筆字修身養性。如今西河灣游客多了,他的書法作品也成了熱銷貨,旅游旺季每天能賣10多幅。 他說:“我是個地道的農民,喜歡書法。如今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我可以專門寫字,一幅10元,只當掙個筆墨錢,陶冶情操。”
截至目前,西河灣已經有農家樂10多家,100多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創業,并在創業中脫貧致富。對于沒有創業能力的貧困村民,合作社也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搭上西河灣巨變的列車,快速脫貧。71歲的張言霞夫婦自身年齡大,兒子沒有勞動能力,兒媳婦也有病,是個貧困戶,合作社便安排夫婦兩人負責打掃衛生,一年的收入也有兩萬多元。張思恩說,到明年年底,我們有信心讓全體村民都脫貧。
如今,在這些古村落,人才在回流,資金在回流,在家門口致富的村民越來越多。35歲的李夢奇在丁李灣投資200多萬元建了一個采摘園,發展生態旅游農業。他說:“我對家鄉的變化充滿信心,相信一定能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大潮中改變家鄉,發家致富,走向小康社會。”
這些古老的傳統村落,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利用農民自發成立的合作社,走生態旅游的路子,既留住了鄉愁,又帶富了鄉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原標題:古村落何以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