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游泳,為了救人,卻依然跳進了河里。近天命之年,毅然沖進火海救人。在京河南人李守祿 “赴湯蹈火”的壯舉,贏來了河南省委書記的“點名發言、三次掌聲”,也成了在京河南人中一個“俠肝義膽”的形象標桿。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 通訊員 于宙 楊永/文 特派北京記者 吉朋/圖
■ 人物簡介
李守祿,北京燕京啤酒廠送貨工人。中共黨員。1963年出生于河南固始。1992年來京。
2010年度、2011年度北京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曾奮不顧身拯救落水兒童,還沖入火災現場救人,演繹了一幕幕“水火無情,河南漢子有情”的人間大劇。
■ 點評
“赴湯蹈火、俠肝義膽”的壯士李守祿,蝸居在10平方米的小屋,以“極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把河南人的精氣神,在首都北京,書寫成一曲讓人蕩氣回腸的中原之歌。
點評人:河南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副主任劉金山
●黨代表候選人和他僅10平方米的家
4月30日9時許,中共十八大黨代表候選人李守祿走出了自己的家,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說是家,其實就是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青年路城鄉接合部的臨時建筑里。既是臥室也是客廳的平房里,有大、小兩張床,大的是他和妻子的,小床是女兒的。屋里最值錢的“大件”,是17英寸的舊電視機。
距小屋200米,有個公共廁所,供臨時建筑里10多戶人家使用,“冬天晚上上個廁所,得披上棉衣,打上手電”。李守祿說。
李守祿的“工作”,是給飯店、賓館送啤酒,沒節假日,收入也不高。一箱12瓶燕京啤酒,重約15斤,一次兩箱,裝到他的一臺帶小馬達的舊三輪車上,一次能拉18箱。
從家附近的倉庫,把啤酒送到市中心的萬達廣場,大約20里路,送一趟能賺約50元錢。運氣好的時候一天兩趟,運氣不好時,只能在家呆著。
送啤酒的工作,原籍河南固始的李守祿干了20年,如果不是因為他救人的壯舉,家鄉的父老,恐怕還不知道在首都北京,有這樣一條“俠肝義膽”的老鄉。
●省委書記的三次掌聲
今年3月份的在京務工人員座談會上,送啤酒工李守祿風光了一次。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親自點名,“讓基層代表先說。李守祿,你先來。”
2010年8月29日下午4時許,李守祿給客戶剛送完啤酒回到家里時,忽然聽到家旁邊的北京二道溝河對面樓上有人喊救人,說是有孩子落水,李守祿立即向出事地點跑去。這時,孩子已被雨后的急流沖到河中間,小孩的身影在水中時浮時現。跑到河邊的李守祿,顧不上脫衣服和鞋子,連衣袋里的手機、1000多元貨款和6張貨款收條都沒來得及掏出,撲通一聲跳到河水中。
李守祿不會鳧水,是個旱鴨子,努力地靠近孩子后,雖用全身力氣將孩子托起,慢慢向河邊“撲騰”,但仍被湍急的河水沖得左右搖擺,當時恍惚聽到岸上有人喊:“英雄,你要挺住。”李守祿將孩子托到岸邊,被岸上的一位婦女拉上了岸……
2011年3月6日晚上9時許,忙了一天的李守祿正在家里睡覺,他妻子聽到有人喊救火,推醒了李守祿,“快去救火。”跑出去后李守祿發現,著火的房子離他家有幾十米遠,他立刻跑了過去,頂著大火和煙熏,救出一名3歲女童。把孩子救出后,立即又鉆進濃煙中救火,和大家一塊兒將大火撲滅……
“救人,在我們河南老家,每個人都能做到!”李守祿的話,讓座談會現場,很多人鼻頭一酸,盧展工書記更是帶頭鼓起掌來。“不救人,我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李守祿接著說,兩次救人后,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都稱他是“俠肝義膽的河南人”。聽到這里時,盧展工再次帶頭鼓掌。
最后李守祿向盧書記表態:自己一定牢記河南人的“三平精神”、“八種形象”,繼續努力。這時的盧展工書記,已經是第三次帶頭,把掌聲送給這位讓人感動的河南好人。
●救人后壯士哭了
那天跳進河里救人后,李守祿沒留下電話,也沒跟任何人講,一個人回到家里,卻號啕大哭,妻子見狀,非常著急,以為出了啥意外。
為啥哭?李守祿說,那時水流得很急,差點把他給沖跑了,還喝了幾口河水,當時腿都軟了,幸好自己下水的地方只有1米多深,只淹到脖子,因為他也知道,這條河最深處達4米,“哭,是因為后怕,因為我也有家人”。難怪居住在河邊的鄰居們說“不會游泳就去救人”,李守祿當時真是“不知深淺”。
如今的北京二道溝河,已經逐步在治理,生活垃圾也沒以前多了,但走近河邊就有刺鼻的臭味,而且水流很急。但就是這條不清澈的河,讓兩個李姓河南人因其“揚名”:北京精神形象代言人,原籍周口的李高峰在這條河上游撿垃圾,讓河的一段變清,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被稱為“河南好人”。而李守祿在河中救人的壯舉,被中央電視臺等權威媒體譽為“俠肝義膽的河南人”。
因為“赴湯蹈火”救人事跡,李守祿被授予2010年度、2011年度北京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的光榮稱號。而中原家鄉,更是給了他崇高的榮譽。在參加座談會后一個星期,李守祿告訴東方今報記者,他被列入固始縣十八大黨代表候選人。
■ 對話李守祿
決不給家鄉父老丟臉
東方今報:不會游泳,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樣選擇發出呼救信息,而是義無反顧地跳進河里,沒想過后果嗎?
李守祿:當時河岸上有10多個人在圍觀,大多數人只是在喊“快救人”!我也是孩子的父親,知道養育孩子的辛苦,要是我不跳下河,可能一個父親就永遠失去孩子了。
在我老家固始,救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魏青剛就是信陽固始人,他跳進了青島的大海里救人。不同的是,他是游泳高手,而我是個“旱鴨子”。
救完人我真的害怕了,想到我的孩子失去父親、老婆失去老公后怎么辦?所以忍不住哭了。
東方今報:你的生活一直很窘迫,但你當時卻拒絕了孩子家長給你的感謝費,出名后,你的生活有變化嗎?
李守祿:在河里救出孩子后,我連名字都沒留就走了,是當時呼救的北京市民李女士,用手機拍下了我救人的場面后,中央電視臺記者才根據視頻找到了我。
孩子家長的確拿出了一筆感謝費,對每月收入一千多元的我來說,那筆錢的確很有誘惑力,但咱不能要,不救人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救人后要了錢,良心上更是過不去。
出名后,有人也請我去做其他的,最高的開到每月5000多元錢,讓去做主管,但我沒去,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更不想自己成為別人炒作的工具,那樣會給家鄉父老丟臉。
東方今報:對于盧展工書記的三次“點名發言,三次掌聲”,你有什么感觸呢?
李守祿:我參加了2011年的在京務工人員座談會,盧書記認識我。盧書記在座談會上對我的“厚愛”,體現了對普通勞動者的厚愛。
其實盧書記關注普通勞動者的事,大家都很清楚,比如回鄉務農幾十年的老英雄李文祥是他發掘的。河南好人李高峰這個典型,也是他向北京市委劉淇書記推薦的。
我算不上什么典型,也沒有“偉大的追求”,但我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河南人身上特有的精氣神,在送啤酒之余,我還是北京青年路的義務交通協管員。
我希望通過媒體向北京有關部門提個建議:趕緊給二道溝河裝上護欄,正是因為沒有護欄,孩子們才會掉到河里,我寧愿從此再不當救落水兒童的英雄了。(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系列報道不救人對不住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