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周口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周口

石匠:敲打叮叮當的歲月

2014/2/24 9:05:12 點擊數: 【字體:

  鍛磨匠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發源于舊石器時代,是歷史傳承時間最長最久的職業,從古石器時代的簡單打磨石頭到現代的石雕工藝和藝術的完美結合,離不開一代代的石匠們默默辛勤的奉獻。在周口這個農業大市,純屬農業耕作,雖然不產山石,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的農村,人們與石頭卻是天天打交道,有一種石匠也稱作“鍛磨匠”的師傅,他們經常肩搭一個帆布做的小布袋,里邊裝著鑿子、錘子到各村的磨坊里鍛磨。作為農耕時代的匠人,靠手工技巧操作的石匠,這種平凡而遠古的職業隨著經濟的浪潮席卷而來,正在跟著時代的步伐漸漸消隱。它曾擁有的不可或缺的技藝正在漸漸地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留給人們的只能是記憶。

  老石匠聊鍛磨行當

  “現在的農村連石磨都很少見了,上哪里還能找到鍛磨匠的身影呀,況且這些石匠都歇業二三十年了,大部分都已經作古了……”為能找尋到現存的石匠,記者花費了很長時間在城鄉尋找,許多受訪者都給出了同樣的答案。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記者多方打探,終于在沈丘縣的一個石刻作坊里找到了有著多年鍛磨經驗的石匠張慶順,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還能在石刻作坊里拓碑文。

  據張慶順老人介紹說,他今年已經72歲了,從20歲起就跟著師傅學鍛磨,說鍛磨也不僅僅是鍛磨,石磙、石槽、石舂等農村常用的石器也都能鍛造。他說作為家里的長子,當初選擇這個行業一是能為家里掙口飯吃,二是能免除繁重的田間體力勞動,同時不管給集體或農戶家幫忙料理石器,手藝人受人尊重不說,到誰家干完活不僅會有好一點的招待,而且多少也能掙點收入。

  張慶順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候由于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落后,農村磨面還都是使用傳統原始的石磨,每個生產隊都有幾盤石磨,用來讓社員們磨糧食或隊里磨紅薯粉和豆腐,解決了群眾吃飯生活的大問題。社員們磨面還要提前排號,有時候還會出現搶石磨的現象,就是先用一瓢糧食提前倒在磨頭上,別人看到磨上有糧食了,就坐下來等。那時候的推磨有牲口拉的,也有靠人力推的。一般都是磨雜糧的多,磨好面(小麥面)的少,逢年過節的才開始磨好面。糊涂(稀飯)、雜面餅子是農民的主食,所用的粗面細面都是用石磨磨出來的。此外,磨豆腐、磨紅薯,都離不開石磨。

  石磨分為兩扇,下扇固定在磨盤上,石磨中央安有木楔,叫“磨臍子”,木楔上套鐵圈,叫“磨圈”。石磨磨面靠的是上扇相對應的磨齒碾磨,使用時間常了,磨齒變得平而鈍,磨面的速度就會變慢,磨出來的面就會粗。因此,石磨需要經常鍛,鍛磨就是把上下兩扇磨的齒溝用鏨鏨深,然后再用錘將磨齒的平面鍛平。在同行當中,雖然同樣是石匠,由于技術的差別,也就分成有造磨的,也有修磨的,也就是鍛磨的。鍛磨是技術活,因為石磨的磨齒有公母之分,上扇的磨齒為“公”,下扇的磨齒溝為“母”,只有磨齒的高低和磨齒溝的深淺一致,才能達到磨齒精細。一盤磨上有數百個磨齒,有一個磨齒和齒溝不和諧都會影響磨面的效果,否則磨出的面糝子多,既不能蒸饃,也不能打糊涂。

  堅守鍛造精湛技藝

  張慶順介紹,俗話說,鐵匠黑,木匠白,石匠頭上飛鐵錘。這是民間對這三類匠人的描述。鐵匠常年在爐前烤,滿臉炭灰,自然黑,木匠在室內工作,自然白,石匠掄拿石阡、掄提錘,相對比較危險。他從20多歲開始從事鍛磨行當,每年春節過后,就背著工具袋,里面裝著石阡、錘子、銃子等行當,步行開始四處游鄉,走到哪里就吃住到哪里。那時候,農村基本上都沒用電,鍛磨的也是一種很吃香的差事,在那樣的環境條件下,靠著一把鑿、一把錘子和繁重的勞動,還是能夠養家糊口的。因為只要吃面,就要有磨。石磨的大量存在,就離不開鍛磨師傅。當石磨使用一段時間后,上下磨扇上的磨鋒就會研磨的凸鈍,而降低磨面效率。磨鋒就是在對研的石磨面上鍛出的有規律的斜紋,當上扇磨毛驢曳著轉動時,磨頭上放的糧食就會從磨眼下來,經過磨扇之間的摩擦擠壓,磨出的碎面就會順磨鋒流出來,然后收集一起放在面箱子里用細銅絲籮篩過以后,面篩下邊鑼里的粗麩再磨二遍。一旦磨鋒凸鈍就需要重新鍛磨,以提高磨面的效率。鍛磨雖說是個粗笨活,其實也是個細心的技術活,技術上也分三六九等,技術差的是注定不能吃回頭飯的。一般每鍛好幾道牙紋,仔細的用嘴吹去鍛碎的石末末,看看新鍛出的磨紋行不行,如果不深再鍛一次,直到滿意為止。也只有如此的細心,才使自己的活計做得精細,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所以每次游鄉大家都翹首期盼著能盡快鍛造石器。

  到了改革開放后,有了打面機,人們才逐漸地從推磨磨面中解脫出來。如今,隨著大機器的普及,面粉廠越來越多,石磨作為磨面工具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張慶順說他還有生意,就是為調味店和一些中藥店鍛造一些精細的小石磨。到2000年之后生意越來越慘淡,他不得不受聘到石刻作坊里來,一輩子精細的鍛磨手藝,也只能帶進墳墓里去了。【原標題:石匠:敲打叮叮當的歲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周口晚報 2010年4月27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騎馬狩獵紋銅鏡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