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新年
2013/9/16 10:05: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放閃門炮、鞭炮:大年初一五更時,在開門后,男人要先放三個閃門炮,然后,開火將事先包好的餃子、搟好的面條好撈出來,等全家人起來吃,不能喊人起床。民間有一迷信說法:喊人,就把跳蚤、蚊子也喊起來了。
閃門炮,以三響為限,點燃的三個炮都響,這是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所以在年三十把閃門炮曬了又曬,唯恐有不響的。在放炮時為防萬一,總是拿四個炮,如果有一個不響,馬上再補放一個。
放閃門炮圖個吉利,所以搟炮人故意把閃門炮做的大大的,粗粗的,名日:“震天雷。”聲大如雷,震醒江河、大地,告訴人們新的一年已經來臨。
閃門炮放過之后,堂屋當門桌上,先點著紅蠟燭,再擺供品,果類、酒肉類、棗山、大饃,然后點著香,插在盛滿小麥的斗里。此時,當院里就可點起鞭炮了。鞭炮有500響(頭)、1000響、10000響、10萬響,一入臘月就爭相購買。誰家鞭炮響的時間長,顯得誰家富有、誰家快樂。所以各家都明爭暗比。
據說,有個叫“年”的妖怪,每到春節前后,就要出來傷害人和牲畜。“年”最怕亮光和響聲,所以人們就用放鞭炮來對付它,使它聞聲而逃。現在人們再也不相信這樣的迷信傳說了。清脆的炮竹聲,烘托著節日的歡樂氣氛。放完鞭炮之后,全家人就高高興興的吃年飯了。
2、拜年:農歷正月初一這天,各家的方桌上都擺著香噴噴的小菜、打開口的好酒、紙煙、花生、瓜子等。家里除留一位輩長的老人受頭外,其余的人都到左鄰右舍,三里五村去向親朋好友拜年。見了長輩要磕頭,年齡大的長輩見了幼年的晚輩,還要給些壓歲錢。
對拜年的客人,要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招待。在給長輩拜年時,長輩面帶笑容說:“不能受頭,越磕越老。”邊說,邊把花生、糖果大把大把的往娃娃們的口袋里塞。
有的長輩人借此機會和解平日與晚輩之不和,熱情讓喝酒、吸煙、吃糖果。面帶笑容,話揀吉利的說,真是拜年曾壽拜年解怨、拜年更新。
3、祭拜:吃過年飯之后,留長輩守門戶,其他人要㧟著紙籃子、拿著大饃、果品之類上墳,去給死去的先人燒紙拜年,叫祭拜。祭拜時,先把大饃、果品擺在墳前然后放炮、點紙(給死去的人送錢),逐個墳頭磕頭拜年。這是對先人的懷念之舉。
4、走年親: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是走年親的日子。走年親民間是有一定的規矩的,如先上誰家去,后上誰家去,去時拿啥禮物,回何物品等都有不同。
才結婚的叫新親,小倆口,在初二(有的地方是初一)帶上大饃、小饃、禮條子(10至幾十斤的豬肉)、果品、酒類,裝滿籃子或提包,以示孝順和大方。緊接著就該“認親戚”了,就是到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家走一趟。一般人走親戚的先后次序是:閨女走娘家。外孫走姥家(外婆),然后是姑、姨、妹家等。至于應帶什么禮物,基本上和走新親差不多,只是在拿大饃和禮條子上有區別。
到親朋家后,放下禮品,先講給長親拜年,問候一遍后,坐下來一起拉家常,互通生活、工作、致富信息。當地有歌謠:“走年親,送禮品,打聽信息更留神,學經驗、學技術,爭做致富財神”。
吃過飯后返家時,籃子里的大饃留下,換成棗花饃或棗花(稱作富山),姥姥家祝愿外孫家快些富起來,當地還有:“外孫要想喧,姥家去搬山”,的說法。
回頭親是長輩到晚輩家去,拿些一般禮物,表示禮尚往來,不斷緣分。當然也觀賞一年來的的家庭變化,交流致富經驗,進一步密切關系,增強和睦和團結。
5、破五:農歷正月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如忌折斷東西、忌掃地、忌端去供桌上的燒香斗、忌做針線活、忌蒸饃、忌出門做生意、忌趕集上店等。從初五起,這些禁忌可以破除了,所以叫“破五”。這天上午,家家戶戶都要捍面片吃,這是因為以前窮人欠債多,吃了面片可把塌的窟窿補住。如今,吃面片不再是補窟窿了,而是幾天來油膩食物吃的多,改改樣。
“破五”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從初五這天起,濃厚的節日氣氛過去了,一般生產、生活要轉入正常。如走親戚的少了,農活也該干了,總之,過年算結束了,新的工作開始了。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