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來稱男子為頂梁柱,認為男孩支撐門戶,是其門戶的旗幟。在太昊陵又有“求旗桿”、“還旗桿”、“搶旗桿”的風俗。所謂旗桿,是用一個椿木桿,穿過不封頂的木盒,木盒是方形的,方形象征地,地是女性的象征,木桿插過不封的頂,表示頂天立地。進香拜祖的人山人海中,一個個披紅掛綠的男孩特別醒目,在家人的簇擁中,樂滋滋地向“人祖爺”報喜還愿來了。誰家在太昊陵摸“子孫窯”或拴娃娃、搶旗桿得子后,待孩子長到12歲時,必定要來“還旗桿”。把孩子披紅掛綠打扮起來,又是放鞭炮、又是吹嗩吶,喜氣洋洋地向“人祖爺”答謝恩賜,報告祖宗已吉祥得子,禱告“人祖爺”保佑孩子長大成人,望子成龍。而另一些企圖得子者,不等旗桿燒掉,爭搶吉祥。搶到手者興高采烈地揚旗而去,這叫“搶旗桿”。此時,“還旗桿”者也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