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安帝元初二年(115年),被朝廷譽為“有將帥之略”的虞詡,出任武都郡(治所在今成縣西,轄境相當今甘肅隴南地區和陜西鳳縣、略陽等地)太守。虞詡在武都郡任上平羌亂,勤政事,恤貧民,興航運,是一個頗有作為的清官良吏。
虞詡字升卿,別字安定,陳國武平(今河南鹿邑縣)人。他秉性剛直,不阿權貴,敢于抨擊不法,故朝中百官對之“側目”,權臣貴戚更是嫉恨。因此,他一生仕途坎坷,曾經九次被貶謫,三次遭受刑罰。《后漢書》載,虞詡官累遷尚書仆射、尚書令等朝中要職。
當時的東漢王朝,政治腐敗,社會黑暗,與此同時西北地區戰火不斷,再加上羌人乘機作亂。虞詡到武都郡后,審時度勢,以增灶進兵之策,一舉平息了西羌之亂。由于歷經戰禍,當地不少百姓流離失所,被迫逃亡他鄉,致使土地荒蕪,家園殘敗。對此,虞詡深為同情。他在廣筑營壘,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傾盡全力,多方招集流亡人口,賑恤貧民,組織他們保衛家鄉,恢復和發展生產。
除了關心民眾疾苦,虞詡還力圖為當地百姓做一些實際的好事。武都郡境內河流縱橫,有發展水運的良好條件,但由于層巒疊嶂,山大溝深,自古“運道艱險,舟車不通”。人們所需生產生活用品,只能靠騾馬馱載,運費高昂,給百姓造成了沉重負擔。為了急民所急,解民所困,虞詡帶領部屬翻山越嶺,實地勘察河道。當時蜀地的物資沿嘉陵江溯流而上,可以運到沮縣(今陜西略陽)。虞詡就在嘉陵江支流青泥河河谷里剪木“燒石”,“開漕船道”,開通沮縣到下辨(今甘肅成縣)的航道。虞詡采用的“燒石”之法,首先是用火灼燒河中礁石,再“以水灌之,石皆坼裂”,然后用鑿子把石塊鑿掉。虞詡就是用這種辦法,開通了沮縣到下辨之間近一百里長的航道,雇用人力專門從事水上運輸。這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交通落后的狀況,解決了百姓的實際困難,而且每年可以減省巨額運費。
史稱,下辨東南飛龍峽谷中,有一巨大的礁石,障塞河道,每當夏秋水漲,河水泛濫,“輒溢沒秋稼,壞敗營郭”。虞詡就組織人力,仍用“燒石”之法,鐫去巨礁,使這一帶“遂無泛溺之患”。
在虞詡的治理下,武都郡一度出現了繁榮景象。他初到郡時,當地一石谷要一千錢,一石鹽價格高達八千錢,郡境內僅有一萬三千戶人家。三年后,一石米才賣八十錢,一石鹽只賣四百錢,戶口猛增至四萬余戶。據《續漢書》載,當時武都郡“人足家給,一郡無事”。
虞詡是歷史上第一個在隴南山區開通航道、發展水運的先驅,他發明的剪木“燒石”的方法和技術,對后人在發展交通水運方面有一定的啟迪。東漢桓帝時武都郡太守李翁就是用“撰燒破析”之法,開通了行人“可以夜涉”的西狹棧道,成為通往四川的要津。唐貞元年間(785—795年),御史大夫兼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也是借鑒此法,重新疏浚了虞詡開通的航道,給駐守成州的士兵運送糧餉。由此可見,虞詡對后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