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情戲、藍關戲、隴劇)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戲劇
地區:山西,山東,河南,甘肅
編號:Ⅳ—71
道情戲是我國黃河流域流行的一種民間小戲,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經韻”,宋代發展成為唱白相間的曲藝形式道情鼓子詞。清代乾隆年間,流傳于晉北的說唱道情被搬上戲曲舞臺,成為深受當地觀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品種。在晉北道情登上戲曲舞臺前后,流行于晉西的臨縣道情也登上了戲曲舞臺,流行于晉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豐年間和宣統年間兩度搬上舞臺,但沒有能繼續下來。新中國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晉南的河東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東的藍關戲等道情戲也相繼發展成為舞臺劇。
道情的早期劇目內容多反映道家生活和宣揚道教教義,《經堂會》、《二度林英》、《高樓莊》等。中期劇目內容多為道家修賢勸善故事,代表性劇目有《王祥臥冰》、《郭巨埋兒》、《小桃研磨》等。中后期劇目內容反映民間生活的故事,代表性劇目有《老少換妻》、《打灶君》、《頂燈》、《打刀》等。各地道情戲都有唱腔曲牌,晉北道情有【耍孩兒】、【西江月】、【浪淘沙】等,臨縣道情有【七字調】、【十字調】、【終南調】、【羅頭紗】、【一枝梅】、【太平年】、【燕子飛】等。道情戲的伴奏樂器文場有笛子、四胡、大板胡、小板胡,武場除漁鼓、簡板外,其他樂器與梆子相同。腳色則分紅(須生)、黑(凈腳)、生、旦、丑五行,表演重文輕武,以唱工取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山西應縣、臨縣建立了專業的道情劇團,使道情的演唱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種藝術形式和娛樂形式競爭加劇,道情戲受到很大沖擊,民間業余演出越來越少,專業劇團生存艱難,亟待搶救、保護。
道情戲·晉北道情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右玉縣
晉北道情戲流行于晉北二十余縣及內蒙古南部、陜北東部、河北西北部,分神池、代縣、應縣三個藝術流派。道情音樂約于金代流入晉北一帶,以曲牌體說唱形式廣泛活動于民間,主要演唱道教故事,宣傳教義。清代中葉,搬上舞臺,以代言體演述故事,內容廣泛觸及社會生活。其音樂體制主要為曲牌連綴體,同時也吸收了北路梆子的音樂元素。清末民初,職業班社林立,著名藝人輩出,為蓬勃興起和迅速發展的時期。著名的職業班社有楊侉子班、武為周班等,名藝人有李艾疙瘩、石六十八等。
晉北道情的代表劇目,主要是宗教故事和勸善故事,如《韓湘子出家全圖》、《莊周夢》、《郭巨埋兒》等,還有一些生活小戲和移植劇目如《老少換妻》、《八義圖》等。其唱腔曲調,相傳有72大調,若干小調,今存套曲13種96曲,如《大紅袍》、《皂羅袍》等。其伴奏樂器文場有笛子、四胡等,武場有漁鼓、簡板、單皮鼓、大鑼等。表演重文輕武,重唱輕做。均為男演員扮戲,建國后始有女演員登臺演出。
晉北道情是我國北方道情的縮影,是研究民間宗教音樂和戲劇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現在,晉北道情只有右玉縣的一個劇團在勉強度日,舉步維艱,其生存與發展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幾乎臨近消亡狀態。
道情戲·臨縣道情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臨縣
臨縣地處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隔黃河,與陜西省佳縣、吳堡縣相望。
臨縣道情是由說唱道情演變而成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流行在晉西北的臨縣以及呂梁山沿黃河一帶。
臨縣在歷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存著許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觀寺九廈院”之說。說唱道情在宋、元時就有活動。最晚在清道光年間演變成為戲曲劇種,1960年成立了國營道情劇團。時至今日,臨縣道情一直是晉西人們喜愛的民間藝術形式。
臨縣道情傳統劇目有以反映道家內容為主的“韓門道情”戲和明清時廣泛流行的“民間小戲”。成立專業劇團后,創作、移植排演了一批現代戲。
臨縣道情傳統唱腔為曲牌體,分為平調(由道歌演變成型的唱腔)和小調(當地民歌同道歌結合形成的唱腔)兩大類。平調唱腔是早期說唱道情時所用的曲牌,主要有【耍孩兒】(稱【終南調】)、【浪淘沙】等;小調唱腔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主要有【太平調】、【五更調】、【小放牛】等。近現代以來借鑒了板腔體唱腔的結構方式,使唱腔向板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