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周口

河南墜子劇與鄲城墜劇團

2013/7/26 16:28:43 點擊數: 【字體:

    河南墜子劇,是我國稀有的劇種。始于豫東,流行于河南、安徽、山東、山西等地。它以河南墜子的曲調為基礎,吸取京劇、豫劇的一些表演方法,1950年在商丘形成。豫東著名墜子演員吳宗儉、馬艷秋、張恒泰、趙國棟、張敬明、劉德才、王桂婷、張恒興等同志和著名墜子伴奏演員吳宗貴、楊克明等同志是河南墜子劇的創始人。

    河南墜子是由道情和鶯歌柳發展而成。

    道情和鶯歌柳,曲調韻律與伴奏樂器易掌握,在豫、皖、蘇、魯邊區流傳廣泛。18世紀末期最盛行。在商丘一帶更是群英薈萃,各顯身手。各派藝人互相交流經驗取長補短,爭創名流。后來,有人把道情和鶯歌柳融為一體,把鶯歌柳伴奏的三弦,去掉一弦,加上一弓,稱為“墜音胡”還把道情伴奏用的長竹片換成了檀木或棗木簡板。墜音胡聲調新穎,優美動聽,聽眾稱這種胡為“墜胡”,后來漸漸把這種新曲調稱為“墜子”

    20世紀初,河南墜子開始進入茶棚說唱,女藝人也隨之增多,由于女聲音域寬闊,使墜子在唱腔上有了很大發展。伴奏樂器也逐步加用了二夾弦的主奏樂器四胡和曲劇主弦的曲胡,以及二胡、揚琴等樂器。由于音樂的發展,唱腔又不斷吸取兄弟劇種的曲調,并巧妙的同墜子曲調揉合在一起。打擊樂方面,逐步加扁鼓、腳踏棒和小镲。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較為完整的藝術形式。

    以張恒興為首的著名墜子演員吳宗儉、馬艷秋、葉正品,伴奏演員吳宗貴、楊克明等同志,建國前夕,均活躍在商丘一帶,說唱藝術頗有名望。商丘解放后,他們參加了市組織的曲藝組,張恒興同志任組長。他們排演出了河南墜子《白毛女》、《送軍鞋》、《漁夫恨》、《梁士英舍身殺敵》等節目。1950年,他們編排了河南墜子戲以戲劇形式搬上舞臺。從此,河南墜子劇便作為我國的稀有劇種,躋身于藝術舞臺之上。商丘曲藝組是年更名為“商丘市曲藝劇團”。

    1952年商丘市曲藝劇團改名為“群聲曲藝劇社”,吳宗儉同志擔任團長,張恒興、張敬明任副團長,他們堅持“文明三服務”的方針,編排出很多廣大干群喜聞樂見的好劇目。

    1955年底,為了支援新建縣的文化建設,該劇社調來鄲城縣,“商丘群聲曲藝劇社”改名為“鄲城縣實驗墜子劇團”,1956年又改名為鄲城縣墜劇團,吳宗儉同志任業務團長,張敬明任行政團長。在縣委、現政府的關懷支持下,購置了聲響設備、增添了人員和服裝道具、設立了畫室,布景和照明也改善了,從而墜劇藝術更加完美。

    王挺英與吳宗儉、馬艷秋、吳宗貴等同志一起自編,改編、移植、主演、導演了很多優秀劇目,其中許多劇目獲獎。

    1958年該團參加商丘專區戲曲會演,墜劇《友誼》獲創作獎和演出獎。1959年,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寫信贊揚鼓勵墜劇團,他在信中說:“…河南墜子搬上舞臺,這是一個新的發展,百花園中又添一枝鮮花,你們一定要努力把這個劇搞好,為社會為人民服務。”1962年,中共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同志在中南局宣傳會議上表揚了鄲城縣墜劇團,并號召文藝工作者向他們學習。1963年,《河南日報》以長篇通訊《記“老八路”作風的鄲城縣墜子劇團》報道了劇團的事跡。
1982年,吳宗儉與謝連生、郭傳珍等三人,結合新時期統戰工作任務,創作了墜劇《女新郎》,在巡回演出后,深受農民喜愛。1983年《河南農民報》刊登了《農民的貼心好友-記鄲城縣墜劇團》的文章。1984年,吳宗儉結合精神文明教育,與李洪喜同志合編了墜劇《嫁母》,在省內外演出100多場,入座率均在70%以上。周口地區戲曲調演中,榮獲劇本創作一等獎和演出二等獎。省電視臺錄了像;省電臺錄了音、拍了劇照。

    鄲城縣墜子劇團于1985年8月與鄲城縣豫劇團合團。【原標題:河南墜子劇與鄲城墜劇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鄲城縣檔案信息網 2013-2-28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豫劇沙河調的早期班社和知名藝人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