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傳統文藝 >> 文藝知識 >> 瀏覽周口

豫劇沙河調的早期班社和知名藝人

2013/7/26 11:38:31 點擊數: 【字體:

    1943年初夏,閻立品應黃淮劇團的邀請,來到了安徽界首。
 
    界首位于黃淮平原的豫皖交界處,原來是一座小鎮,因穎水(沙河)橫貫其中,成為連通豫皖兩省的重要碼頭,到清朝中期便逐漸繁華起來。
 
    沙河調也是豫劇的一個重要地域流派,隨著源自朱仙鎮蔣門一系藝人的遷徙,祥符調在沙河流域一帶逐漸興盛起來,融合了當地的口音、聲腔,形成了與祥符調略有區別的沙河調,安徽也稱之為淮北梆子。
 
    馮紀漢在《豫劇源流初探》中說:“祥符調流傳到沙河流域的周口、漯河就形成了沙河調……沙河調是祥符調和南陽梆子相結合的產物,在祥符調還沒有流傳到豫南以前,豫南淮北一帶的沙河兩岸,流行著南陽梆子,后來祥符調在漯河、周口一帶扎下了根,又吸收了南陽梆子的精華,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豫劇流派。”從歷史淵源上來說,沙河調是祥符調的一個重要分支。
 
    據老藝人相傳和有關資料記載,沙河調戲班中,大趙戲班組建較早,影響較大。遠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信陽商水縣一家趙姓官宦,組織家養戲班,知名演員有名旦胡春、尤喜、尤套,紅臉晏保宗、劉雙印,以及同治初年的名旦金豆子,光緒時的華天成、李佳玉,紅臉劉學成等。清末至民國期間,名旦易湘山、王仲華等,都享有盛名。劉雙印師承祥符調蔣門張蠻子,所演《黃鶴樓》別具特色,扮演的周瑜形神兼備,造型優美,尤其是他的“竄椅子”絕技,更是讓人稱絕。曹彥章深得劉雙印的真傳,功底深厚,唱念做打無一不精,表演形神兼備。他所扮演的周瑜,性格刻畫細膩,通過眼神、甩袖、翎子、腿功的精湛表演,加上各種舞蹈動作,從多方面展示其高傲自滿、自命不凡,展示出幾十個不同的畫面,每個畫面不但優美,而且和周瑜的內心感情相融合,被觀眾稱為“活周瑜”。
 
    富家少爺出身的易湘山繼承了胡春、尤喜和李佳玉的演出風格,在旦角戲《白蓮花臨凡》、《栓娃娃》中,扮相俊俏,唱腔甜潤,做工細膩,享譽沙河兩岸。同樣是富家子弟的王家四少爺王仲華師承名旦李佳玉,成為繼易湘山之后的后起之秀,民國期間四次到開封搭班,受到好評。其他如善演奸白臉的馬武,飾演的奸臣秦檜,盡現陰險奸詐之態,時常激起觀眾的義憤,引來陣陣痛斥吼罵,甚至還有人忘情地拿石塊砸他。
 
    淮陽的五福班,又稱老五班,是清代淮陽衙門的戲班,民國期間仍有演唱活動,知名演員有黃訓、侯國義、霍良先、小蜜蜂、大金牙、小金牙等。黃訓善演奸白臉,有“活嚴嵩”之稱,嗓音寬厚洪亮,在當地有“黃訓唱句戲,能聽八里地”的贊譽。
 
    長葛縣的文勝班,是清道光年間縣衙田賦吏組建的戲班,從清末到民國,一直活躍在許昌周邊的舞臺上,知名演員有旦角李佳玉、高全成、秦良恩,生角甘四、栓牢、小旺,凈角有楊大路、喜奎、王聚等。
 
    禹縣的求勝班,是禹縣衙門組建的戲班,知名的旦角演員張小九,唱腔委婉動聽,善拖唱腔,花腔多,人送外號“九彎子”、“十八哼”。他所演出的《三上轎》、《破洪州》等劇目,深受觀眾歡迎。武生劉九功夫超群,長靠短打技藝精絕,有“活武松”的美譽。
 
    曾擔任郾城縣五福班掌班的王文才,老家是尉氏縣人,20歲時到郾城縣賣鏟子,加入了正在廟會上演出的五福班,由于他有一副天賦佳喉,嗓音洪亮圓潤,聲聞數里,很快就成為戲班的臺柱子。王文才在《鍘國舅》中扮演包拯,運用沙河調的[搬板凳]唱法,咬字真切,鏗鏘清亮,聲腔洪亮悠長,韻味醇厚,被人稱為“一腔定干戈”。
 
    演花臉的魏金喜,綽號“土木夯”,曾拜陳鐵頭為師,又曾求教于王燕山、劉學成、翟得元等知名演員,博采眾長,技藝大進,唱腔后音重,聲洪亮,吐字真,韻味濃,做戲認真,善于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后來,魏金喜搭班周口一條鞭戲班,和王燕山、趙天福同被稱為一條鞭戲班的“仨臉子”。
 
    清末民初時,豫劇沙河調的許多班社都曾在界首一帶演出,比較知名的有李老景戲班、郭老德戲班、任老養窩班、郭樓戲班等。著名演員除顧錫軒外,還有朱大鼻子、王大眼(王登科),當地人稱梆子“三杰”。后來,綽號王二跟頭的王有山帶領他的子女王慶才、王卓云、王秀青等在界首一帶演出,也深得好評。
 
    1902年出生沈丘的女演員傅喜,12歲學唱道情,不久拜谷子明為師學習豫劇,16歲登臺演出《對繡鞋》,引起轟動。作為豫劇最早的女演員之一,傅喜的扮相俊美,唱腔稚嫩甜潤,婉轉玲瓏,大段唱快而不亂,清脆響亮,連珠不斷,被觀眾稱為“機關槍”。以其為臺柱的“大明戲班”,名動沙河兩岸,各地爭相邀請。
 
    一次,傅喜應邀到相城演出,當地群眾為能一睹芳容,在九里路程的范圍內,共搭起十八座戲臺,每個戲臺請其演十場戲,共是180場大戲,四面八方商賈云集,觀眾絡繹不絕,盛況空前,被譽為“九里十八棚”,在民間傳為佳話。作者:樊城【原標題:豫劇沙河調的早期班社和知名藝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議政網 2011-9-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