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tián——陳完奔齊改成的姓
由舜的后裔媯滿于西周初在今河南淮陽建立的陳國,傳至第12位國君為陳桓公。據《史記·陳杞世家》及《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陳桓公死后,其弟佗勾結舅父蔡侯,里應外合,殺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厲公。厲公好色,曾多次到蔡國尋歡。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報殺兄之仇,同蔡人商量好,乘厲公去蔡之機,用美人計殺厲公,立躍,是為利公。利公立5個月卒,立中弟林,是為莊公。莊公7年卒,少弟杵臼立,是為宣公。宣公晚年欲立寵姬生的兒子款,于公元前672年殺原來立的太子御寇。陳厲公的兒子完,在陳國任大夫,同御寇很要好,因懼怕禍及自己,立即逃到了齊國,“以陳字為田氏”,稱田完。田完被齊桓公任為工正(管理工匠的官),死后謚為“敬仲”,故又稱田敬仲。敬仲為何改姓田,史家說法不一。東漢應劭說:“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但宋人鄭樵、清人張澍都說“齊無田邑”,故應劭的說法似難成立。綜合《史記·正義》與《索隱》的解釋,其改姓原因應是:“敬仲既奔齊,不欲稱本國故號”,又“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
田姓最早出現于春秋時的齊國(都城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與陳姓同宗,祖先是陳國的創建者媯滿。
田完6世孫田乞,在齊景公時為大夫,行陰德于民,至齊悼公時為相,專齊政,死后,其子田常繼任,用大斗出貸、小斗收進的辦法,以籠絡人心,完全控制了齊國政權。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孫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至公元前386年被周安王正式承認為諸侯,史稱“田氏代齊”。田齊政權的最后一位國君是齊王建,于公元前221年在遭秦兵進攻時,不戰而降,被遷于共(今河南輝縣)。
春秋時晉國(在今山西省境)有田差,又有中牟(在今河南鶴壁市西)人田基。戰國初,齊將田忌,曾率軍先后在桂陵、馬陵大敗魏軍,因與齊相鄒忌不和,被誣害,一度出奔楚,被楚封于江南。此外,戰國時魏國有田子方,文侯以為師;楚國有田贊;燕國(都城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有俠士田光。于此可見,田氏在先秦時期分布已比較廣泛。秦末,六國貴族起義抗秦,田氏欲重建齊國,競相稱王,如田建之弟田假及田儋、儋子市、儋從兄榮、榮弟橫等均割據山東一隅。西漢初,劉邦派韓信平定齊地,田橫率徒黨500余人逃亡海島,劉邦命他到洛陽,因他不愿稱臣于漢,于途中自殺,留居海島者聞訊,也全部自殺。至此,諸田復辟夢破滅。不久,劉邦令諸田徙陽陵(今陜西咸陽市東北),后又遷至北平(今河北滿城縣北)。西漢時,田氏有一支改姓車,出自田千秋。田千秋為長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武帝時官至丞相,封富民侯,為人敦厚,居位稱職,昭帝時以年老特許乘小車入朝,因稱“車丞相”,其子孫引以為榮,便以車為氏。從漢代開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帶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國至南北朝時期,今天津市、山西太原、寧夏固原等地也都有田姓居民。唐代至宋代,今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均有田氏的聚居點。有的姓氏書稱,田氏望出北平、雁門。唐代宗時,田承嗣曾被封為雁門郡(治所在今山西代縣)王,其后代以封地為郡望。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列田氏郡望為:河南、淄州(今山東淄博市淄川)、范陽(今河北涿縣)、潁川汝陰(今安徽阜陽)、并州太原(今屬山西)、易州(今河北易縣)、汾州(今山西汾陽)、兗州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宋代,浙江杭州人田希圣的玄孫田衍,移居福建寧化,其后代有一支于宋末徙居福建長汀,還有一支于宋末遷廣東潮安、興寧,后分支梅州、惠來等地。
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福建的田、莊2姓合墾于苗栗二堡通霄莊,這是見于記載最早自大陸移居臺灣的田姓人。此后,閩、粵田氏又有一些人入臺開墾。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田姓曾被迫改用田村、田尻、原田、本田、坂等日本姓,至1945年臺灣光復后,才恢復原來的田姓。目前,田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77位。近代以來,一些田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田姓人才濟濟,在24史中單獨立傳者127人,收入《古今圖書集成》者272人。除上文述及者外,又如:戰國時有哲學家田駢,齊將田單,齊相田嬰及其子、孟嘗君田文;西漢有丞相田蚡,今文易學的開創者田何;唐代有割據河北的魏博7州節度使田承嗣,死后由其侄田悅繼位,曾一度自稱魏王,還有成德軍節度使田弘正;宋代有以方正敢直言著名的田钖,以善制泥孩像著名的藝人田玘;元代有紅巾軍花馬王田豐;明代有沔縣農民起義領袖田九成,山東農民起義領袖田賦,文學家田汝成;清代有兵部尚書銜河南總督田文鏡,甘肅回族人民起義領袖田五,云南哀牢山區各族農民起義首領田以正;近現代有戲劇活動家、劇作家、詩人田漢,畢生獻身于革命的文化藝術事業,是中國現代話劇的開拓者,戲曲改革運動的先驅和中國早期革命音樂、電影的組織者和領導人;還有河北梆子演員、戲劇活動家田際云,中國人民電影事業的組織工作者田方。
田姓的堂號為“紫荊”。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刺(西部蒙古)首領也先侵擾大同,英宗親征,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相傳,英宗在兵亂中走失時,曾被田項母子所救,田項宅前的紫荊死而復活;后來,英宗復位,重建田項宅作為行宮,名曰“紫荊堂”。因此,田氏族人便以“紫荊”為堂號。
田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58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8%,分布較廣,以河南、四川、山東、河北較多,這4省田姓約占全國漢族田姓人口的43%。田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漢代并州田氏,源出匈奴;宋代西夏人有田姓;金時女真人阿不哈氏,漢姓為田;明朝賜元人察察姓田名義;明、清時云南鶴慶府在城驛土驛丞姓田,為白族;明、清時湖廣施南土司姓田;清代云南麗江府中甸廳土千總有田氏,為藏族;清代貴州思南府土司姓田;清代滿洲人有田姓,世居沈陽、撫順等地;清滿洲八旗姓罕楚哈氏、田佳氏,后均改為田氏;清代高麗人有田姓;云南潞西紅崩龍族勒路邦貢氏族,漢姓為田;佤族羊木干氏,漢姓為田;四川、甘肅地區白馬人額惹氏,漢姓為田;滿、苗、瑤、彝、回、德昂、土家、蒙古、臺灣土著等民族均有田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