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百家姓的排行榜上,雖然姚姓排名第62位,但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則多達60多個。據考證,陳、胡、田、姚四姓同根同源,其血緣祖先均為舜。
姓氏起源
生于姚墟,以地為氏
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五星鄉瑕丘村有一座舜帝廟,3月14日,五星鄉人大主席翟浩帶著河南商報記者來到廟前,“舜帝姓姚,每年都有眾多姚姓后人來這里給老祖先上香,祭拜。”翟浩說。
舜帝廟高數丈,廟門前的石碑上面記載著舜帝的生平事跡:“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虛(墟),故姓姚氏……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就時于負夏。”
舜因出生地在姚墟,所以姓姚,名重華。但姚墟到底在何處,至今有多種說法,河南濮陽縣南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
翟浩說,相傳,少年時期的舜長期活動在濮陽附近,舜生在姚墟,后遷于負夏(現在的濮陽縣五星鄉瑕丘村)。經專家多方考證,2000年底,瑕丘村被確認為舜帝故里。
相傳,正月十八是舜帝的生日。如今,每年這一天,舜帝后裔云集在此,祭拜祖先。“上完香,人們聚在舜帝廟旁邊的大院里‘萬人同吃一鍋飯’。”瑕丘村村民朱大爺說,祭祀活動始于清代嘉慶年間,“文革”時期曾中斷過,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再次興起,延續至今。
四姓同祖
陳、胡、田、姚四姓
血緣祖先同為舜帝
陳鵬是湖北省武漢人,妻子是濮陽縣人,3月14日這天,河南商報記者在瑕丘村舜帝廟碰見二人正在上香。陳鵬說,按照他們家譜記載,陳姓是由姚姓演變而來,其祖先是舜帝,所以來舜帝廟祭拜。
翟浩告訴記者,姚、陳、田、胡等姓氏都奉舜帝為血緣祖先。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袁義達曾撰文指出,舜生在姚墟而姓姚,其部落因為居住在山西永濟的媯水旁而姓媯,所以有姚、媯同姓一說。
據說,周滅商之后,周武王封舜的后裔媯滿于陳,其子孫后代多以國名陳為姓,又因為媯滿號胡公,故其后代有的以胡為姓。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因陳國發生叛亂來到齊國,改姓田。到了西漢末年,田豐之子田恢為躲避王莽之亂,渡過長江定居吳郡,改姓媯。
東漢,媯恢的五世孫南遷吳興武康,改回姚姓,其他姓各自獨立發展。發展最快的是陳姓,成為全國五大姓氏之一。據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多個,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宗聯誼
多個姓氏,同一個家譜
對于陳、胡、田、姚四姓同祖的情況,河南省姚姓姚崇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姚學謀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正因為姚姓衍生出多個姓氏,所以姚姓舜裔家譜有一個特點,即舜裔多個姓氏同時出現在一個家譜上。
姚學謀給記者拿出了一份珍藏的姚姓光緒三十年時修的家譜,其中不僅記載了什么時候得姚姓,還記載了什么時候改姓陳、改姓王、改姓田,而且按照世襲排列。姚學謀說,這一特殊的家譜排列形式可追溯至王莽時期。
據說,當時王莽把姚、媯、陳、田、王五姓同宗同冊,后人稱王莽可能由此成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多姓氏同宗聯誼組織。
原鶴壁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姚仲杰說,臺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也曾組建了姚、虞、陳、田、王、袁、胡、孫、魯、車十姓聯宗組織。而旅居世界各地的舜裔,組織了世界舜裔聯宗會,總部設在香港,聯系人口超千萬。
據濮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畢海濱介紹,2006年,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第19屆國際大會在濮陽縣舜帝宮舉辦,14個國家和地區的舜裔代表1500多人前來尋根拜祖,暢敘親情。
舜與孝道
孝行感化家人,居“二十四孝”之首
姚姓始祖舜重視孝道的故事流傳千古。《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
相傳舜的母親握登早年去世,父親娶了后母,后母生了弟弟象之后,一家人都不喜歡舜,合謀屢次迫害舜,輕則打罵,重則杖責,舜總是大杖躲避,小杖忍受,毫無怨言。
在濮陽縣舜帝宮內,河南商報記者看到,舜重視孝道的故事被制作成圖片懸掛于宮殿的墻上。
盡管受到父母和弟弟的多次迫害,舜始終對父親恭順,恪守孝道,友愛弟弟。堯帝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還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為繼承人。
舜做了天子之后,在父母面前仍是畢恭畢敬,孝順有加,最后終于感化了全家。他的弟弟象也從此學好,成為一方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