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周口 >> 新聞資訊 >> 瀏覽周口

探訪河南太康春節習俗——大饃 百姓人家的一種威儀

2014/2/8 15:01:26 點擊數: 【字體:

    老家太康,和相鄰的淮陽、鹿邑、杞縣等幾個縣,都有個與其說是風俗不如說是規矩的習慣: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必給父母拿兩個大饃。因了這個習慣,這一帶誰家生了小孩兒,別人問生的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時,要是生的男孩兒呢,因為“小雞雞”的緣故,主人會回答“生了個帶把兒的”,要是女孩兒呢,則回答“生了個大饃”。

    大饃形似倒扣的鐵鍋,色白而已。有多大呢?底盤若海碗粗。兩個大饃,論重量,差不多有一斤了。過年為啥要給娘家爹娘拿大饃,始于何時,我還真的求證過,專門扒拉了縣志,但沒有記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上邊兒為了搶救文化遺產,要求各縣都要搜集、出版當地的民間故事、歌謠、諺語“三套集成”,我專門找文化館的老師借來“集成”,也沒找到答案。另外,拿大饃的習慣,不知從哪個年月起,演變成了凡是親戚家有長輩,不管是叫姨叫姑叫舅還是叫啥,過年走親戚,都必須拿大饃,而且必須成雙。

    是的,必須。從小時候到現在,在我看來,大饃是一種禮節,是一種威儀——不僅僅是恭敬,絕對是百姓人家的一種威儀。記得有一年,我姑的兒子,也就是我的表弟,踏著雪后的泥濘走了二十幾里,挎著籃子來我家走親戚,吃罷午飯,留籃子(留年禮)時,我媽,也就是表弟的妗子,發現籃子里竟然沒大饃,頓時氣得臉色都變了。我爸得知,當時就要給表弟吃帶把子燒餅(耳光)。表弟知道壞大事了,急得要跪下求饒,后來我說情,我爸才允許以次日專門送來了事。這種故事,當地許多人家都有過。忘記拿啥都不要緊,就是不能忘拿了大饃。

    對拿大饃這個文化現象,我琢磨了好多年,揣度它開始的時候,可能僅僅是為了讓長輩填飽肚子,最后,才升格為威儀。為啥這么說呢?

    姥姥隨我家生活,再加上我爸媽眾多的侄甥,所以,打我記事起,我家收的大饃在親戚中就最多。大饃中隱藏了好多秘密,這秘密是姥姥發現的。糧票時代的上世紀70年代,每每在親戚走了之后,姥姥看著裝滿幾個大瓦盆的大饃,總是一副很滿足的模樣。不過,姥姥會將大饃分開存放,她指著一對大饃說,這是誰誰家拿的,他家最窮,外層是白面,里面一準兒是紅薯塊兒,為了夠重量,還故意不蒸熟,要先吃,免得發酸;又指著另一家的大饃說,這一家窮得不很,外面是白面,里面是高粱面或者玉米面;最后,老人家會指著僅有的幾個大饃,說:“這是城里親戚拿的,都是純好面的,留到最后吃,你是男孩兒,姥姥讓你多吃點兒……”

    姥姥的判斷從沒錯過。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她的判斷失靈了,拿來的大饃一色的是白面。后來,變成了大饃狀的面包。再后來,過了正月十五,大饃還沒動一個,姥姥只得把發霉了的大饃做成醬,腌咸菜。

    如今,姥姥已去世多年。每每過年時,我總還能想起這些往事。一次我想,拿大饃既已僅剩形式,何不廢了它?一說,父親朝我直瞪眼。

    今年過年,我的姐妹們依然會給父母拿大饃。若干年后,我的“大饃”會不會繼承這個傳統呢?還真難說。(原標題:探訪河南太康春節習俗——大饃 百姓人家的一種威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14-01-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