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周口 >> 走進周口 >> 印象周口 >> 瀏覽周口

周口印象

2013/3/28 11:11:04 點擊數: 【字體:

    老子故里鹿邑

    鹿邑縣位于豫皖交界的河南省東部,屬河南周口市。鹿邑縣東鄰安徽亳州市,北與商丘市柘城縣相連,得名于一個關于老子青牛私下凡間的傳說。

    鹿邑縣是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故里和宋初著名學者、道家修士陳摶出生地,自古被稱作“道德真源”。

    鹿邑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改為鹿邑縣,縣名沿用至今。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宋初著名學者、道家修士陳摶,均誕生在這里。老子所著《道德經》,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是除《圣經》之外發行量最大的著作。

    太清宮、老君臺等紀念老子的文物古跡保存完好,2001年老君臺、太清宮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鹿邑先后承辦了“老子郵票首發式”,舉辦了“老子學術研討會”,組織發掘了隱山文化遺址,建成了老子紀念塔,啟動了老子故里旅游開發,為鹿邑旅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鹿邑縣境內有關老子的名勝古跡眾多。太清宮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紀念建筑。現存有太極殿一座,唐柏三株及歷代碑刻十數通。其中“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碑文是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太清宮北一里許的洞霄宮是紀念李母的建筑群,存有正殿及部分殿宇,宋真宗“御制御書并篆額”的先天太后之贊碑就位在這里。鹿邑縣城內的老君臺是唐代明道宮院 的一部分,老子年輕時曾在此講學,老君臺又為傳說中的老子得道成仙之地,故又名為升仙臺,臺高數丈,古柏森森,歷千年而不毀。此外,鹿邑縣境內還有隱陽山,賴鄉溝、“萬教之祖”牌坊、孔子問禮處、九龍井、望月井、武平城、陳摶庵等名勝古跡。太清宮建于東漢,初名老子廟,唐朝時改名為太清宮,是歷朝歷代祭祀老子的地方。道教成立后,尊老子為教主,太清宮又成了道教祖庭,成了道教徒心目中的圣地。唐朝創始人李淵尊老子為始祖,太清宮又成了唐皇家廟,從而大加擴建,古書說,唐時太清宮就象長安皇宮一樣宏偉壯闊。此時老子的地位真是天下第一了。唐玄宗在老子生地立“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此碑為老子出生地歷史上今存眾多碑刻中最早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洞霄宮,俗稱后宮,初名李母廟,唐時改為先天太后廟,后改名為洞霄宮,是歷朝歷代祭祀李母的地方。宋真宗趙恒來祭拜后御筆御書并篆額立下“先天太后之贊”的“三御碑”,就在洞霄宮東南側,該碑已立千年,但仍然完好,據專家講,為目前中國保存的最大的四塊宋碑之一。

    此外還有金、元、明、清碑刻10余通。1997年,考古專家在太清宮發掘出一處含龍山文化遺址、西周墓葬、東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跡群。該遺址時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專家指揮近百名民工還對太清宮前、后宮周圍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進行了挖掘,發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宮遺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隨后,60余位來自北京大學、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歷史所及全國最知名的考古專家和老學專家云集鹿邑,研究這次挖掘成果,一致認定,發現的大量祭祀器具證明歷代祭老在太清宮、祭李母在后宮,同歷代文獻記載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從而載入史冊,震驚海內外。

    鹿邑還是中國第一大姓——李姓的發源地,是全球李姓華人尋根問祖的勝地。
 

周口印象

李鵬為鹿邑題 老子故里

    天下李姓,根在鹿邑。老子是李姓子孫的先祖,據《李氏祖脈源流》記載李淵、李世民認老子為先祖。目前,李姓在全國人口中約占漢族人口的7.9%,已達9500萬人,加上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李姓已超過一億人。鹿邑作為李姓的發源地,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成立了中國鹿邑李氏文化研究總會,近年來撰寫了《李姓起源鹿邑》、《老子與李姓》等論文,在全國多次獲獎;拍攝了電視劇《李氏春秋》,在中央和省市電視臺播放,并向***發行;舉辦了海峽兩岸李氏宗親懇親會。通過李氏文化的研究,密切了與海內外學術研究團體、專家、學者及經貿界人士的聯系、交往與合作。加快了鹿邑引資引技、改革開放的步伐。2003年10月27日,借世界客屬第18屆懇親大會在河南鄭州舉行之際,鹿邑縣在鄭州隆重舉行了“李氏宗親懇談會”。來自世界各地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160余名李氏宗親代表與會,把酒話桑梓,攜手談合作。誠懇邀請海內外李氏宗親到鹿邑觀光旅游,尋根問祖,投資興業。

    周口特色小吃

    逍遙胡辣湯

    周口麻花

    觀堂麻片:

    觀堂麻片是鹿邑特產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以片薄,酥脆香甜、爽口而成為名牌產品。

    鹿邑縣觀堂麻片,始于春秋,盛譽南唐。產于古代思想家道教鼻祖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其工藝考究,配方獨特,不含任何助劑和色素,屬純天然食品,口感香酥脆甜。 觀堂麻片的主要原料是:芝麻仁、白糖和飴糖,并采用傳統的配料方法,制作精巧,片薄如紙,含入口內,不嚼自化,營養豐富,有健脾、開胃、潤肺之功能。是饋贈親友、旅途食用、老人或兒童高級農補品。歷年來,一直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周口印象


    淮陽黃花菜             

    淮陽黃花菜是國內黃花菜系列的精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外地(湖南、東北、山西)黃花菜產于山地、丘陵等貧瘠的土地上,而唯獨淮陽黃花菜產于平原(黃淮平原),氣候亞熱帶向暖溫帶氣候過渡,土層深厚肥沃、土壤以沙、壤二合土為主,含有豐富的營養之素。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造就了淮陽黃花菜獨特的品質。其花蕾肥大,雙層6瓣,有七根金針似的花蕊,餾曬后色澤金黃,菜條豐潤,油性大,彈性強,久煮不爛,鮮嫩甜脆,品質之優良居會國黃花菜之冠。

    黃金瓜

    學術名稱為伊麗莎白厚皮甜瓜,因色澤金黃而得名為黃金瓜。黃金瓜外表美觀,顏色鮮艷,香氣濃郁,內含多種維生素及高糖,汁多味美,甘甜清脆。

    棗

    西華縣田口鄉地處黃泛區腹心,田口鄉棗品種以灰棗、雞心棗為主。灰棗又叫大棗,果實中等大小,呈長圓錐形,果皮棕紅色,果肉厚,質脆,汁少味甜,核小細長,品質上等特別適合加工,優良的鮮食、制干品種。雞心棗,又叫小棗,果實較小,呈雞心狀,果皮薄、果肉中厚,致密質細,味極甜核較小,是優良的制干品種。田口大棗被譽為“田口大棗,天下最好”。棗果是著名的滋補佳品,營養豐富,干棗含糖50%-87%。

    周口市雜技馬戲團

 

周口印象

周口印象

周口印象

周口印象

    周口市雜技馬戲團建于1982年,是一支活躍在祖國大江南北以及東南亞雜技舞臺上的大型雜技馬戲藝術表演團體。二十年來,在老一代雜技藝術家的支持和領導下,周口雜技團的藝術水準有了極大的突破,推出了一批新穎獨特的雜技馬戲節目,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取得了顯赫的成績,為中國雜技馬戲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該團的節目以大型、驚險、創新為追求目標。主要以馬術、高空和地面雜技為主,尤其是《馬術》節目在全國名類前茅,它集國內外馬術表演之精華為一體,即具有國內馬術表演的特色,又具有歐洲馬術表演的風格。這一節目在第九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上榮獲金獅獎特別獎。高空驚險節目《大飛輪》又稱《死亡之輪》,由周口市雜技團獨創,是該團具有代表性的節目。此節目在第六屆武漢光谷國際雜技節上榮獲銀獎。
 

周口印象

    該團曾多次參加各種大型演出活動。2003年,先后參加了首屆安徽國際馬戲藝術節,第九屆中國吳橋雜技藝術節和首屆鄭州國際馬戲大篷藝術節;2004年,參加了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2005年,參加了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開幕式的演出,十一黃金周在北京朝陽公園與中國雜技團聯合演出活動;2006年,河南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

    泥塑名人張振福
          
    周口泥塑藝人張振福把握黃土的呼吸口王錦春你知道三四十年前的豫東農村是什么樣子嗎?叼著尺把長旱煙袋的老漢,蹲在地頭,手捏一枚棋子,笑嘻嘻地瞅著對面的小孫子。留著茶壺蓋頭的小孫子光著腚,兩眼直勾勾地盯著爺爺拿棋子的粗手,腰間束根大帶子的老漢赤腳盤腿坐在地上,一手挎個竹籃子的老伴,另一只手正給老漢撓癢,老漢咧開嘴想笑。石磨、旱煙、大鼓書、花狗、毛驢、小貨郎……勾起美好回憶的這些景物在哪里?在周口泥塑藝人張振福兩大間房子的工作室里陳列架上。上百個泥塑人物的喜怒哀樂中,濃縮了那個時代的豫東農村風情依葫蘆畫瓢鄲城城郊中學的張振福,癡迷泥塑藝術已20多年出生于農村的張振福自幼受家庭熏陶。

    周口民俗節慶與紙扎工藝

 

周口印象

    淵源自古,華夏的民俗節慶長盛不衰。從異彩紛呈的歡慶盛況,到千姿百態的文娛表演,無不展示出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張燈結彩慶佳節,民俗風情千古傳。節慶文化蘊含著珍奇的民間藝術。其中,傳統的紙扎工藝在民間藝術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它雖在傳承與流散中產生著變異,但至今仍在民俗文化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提起紙扎工藝,不少民眾對它認識膚淺,時常把做花圈、扎靈房子的手工活視為紙扎工。同時,也把吉星高照的燈籠、春季放飛的風箏稱為紙扎工藝品。其實,紙扎工藝并非僅限于此,它種類紛繁,實用性廣。以我市為例:大凡逢年過節,尤其是過大年、鬧新春,果城鬧市街口,都要預先扎制安裝幾座彩色牌坊。彩燈彩帶、彩球彩旗把城市裝點得五彩繽紛。在節慶的鼓樂鞭炮聲中,那一支支佩紅掛彩、載歌載舞的民間文藝隊伍,最讓游人群眾搶眼:彩龍、獅子、六人車、蚌殼精、車幺妹、笑和尚、花轎、旱船、社火亭等,形形色色的道具、彩像(動物造型),大都出自民間紙扎藝人之手。再看元宵之夜耍火龍、五月端陽劃龍舟、民間民俗趕廟會、一方一俗觀燈展,以及其它商貿盛會的慶典等等。諸如此類的活動,恰好是民間紙扎藝人大顯身手,展示技藝,招攬生意的最旺時節。

    紙扎手工藝術多為家傳。當年在南充老城從事此門手藝的民間藝人極為稀少,即便是專業劇團能制作紙扎道具的師傅也為數不多。紙扎工藝并非一般性手工勞作,它不僅需要較強的美術模仿能力與靈感,而且還需掌握造型、結構、色彩等藝術基本功。民間紙扎工藝品一般以竹篾、紙張為基本材料,因而價廉。先用竹篾綁扎框架,憑手彎折拱弧造型,然后用魚塘捻子或細麻纏繞固定支點,再用紙加漿糊裝裱外形,最后進行彩繪,鑲貼綢布絲棉,吊墜子、粘排須等一系工序。要說這門工藝的技巧,關鍵取決于外形輪廓的準確。因此,紙扎工藝的最大不足是,細小部位形態模糊,且臨場實用期短,存放容易變形。

    歲月流淌,斗轉星移。歷經數十年的紙扎工藝在一代代能工巧匠們的變革中,逐漸突破了原有模式,借鑒吸取了慶典布展、廣告裝飾、游藝玩具的制作方式,采用木料框架結構、塑料泡沫造型,以及聲光電動等現代科技的設計與裝置。回顧果城流光溢彩的絲綢節燈會,縱觀歡天喜地的新春佳節,年年歲歲激情依舊,民俗節慶爭奇斗艷,老百姓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網(2010-05-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