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營運界,說謝文珍是誰,大家并不知道;但一提到河南的“阿胡子”(上海人稱大胡子為“阿胡子”)老謝,幾乎盡人皆知。
“‘阿胡子’誰不知道?長相像關公,作風也頗有點‘關老爺’呢:這人仗義得很,說到辦到。在這里,你隨便問人就可以了解他的了。”
采訪老謝之前,我們在港區找當地人了解老謝的情況。沒想到,大胡子老謝的名氣這么大。
在他不太豪華的辦公室里,我們見到了大胡子老謝。
這是一個很謙恭很樸素的典型的豫東漢子。說一口很標準的周口話。
說到為什么要來上海,為何要留個大胡子,老謝的解釋是:
“1993年,當時糧食部門已經提倡下海,我和愛人一商量,就來到了上海。當時的想法是靠自己的辛苦掙點運費,能養家糊口就可以了。”
“剛來上海的時候,我的胡子有一尺多長,是名副其實的大胡子。我留個大胡子的目的,是想有個讓大家一眼能記住的標志,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行為讓大家認可我這個初來乍到的河南人!”
“26天磨難”
“阿胡子又來了!”
“隨他去吧,反正推也推不走。”
三天了,老謝每天都到上海市虹口區的運管處打掃衛生。開始,運管處的人不讓他進,把他推出去。但大胡子仍然堅持每天都來,來了就打掃院子和辦公室的衛生,處里的人也很無奈。
原來,上海市運輸部門規定:搞營運的必須有當地的營運證和箱運證。由于不知道這個規定,大胡子老謝的車被運輸部門暫扣,還要罰款6000元。
這是1993年剛來上海時的事。當時,老謝手里只有不到1000元錢。接到處罰單,老謝犯愁了:
“回家借吧,家鄉遙遠,況且家里人更窮;上海呢,舉目無親。實在是犯難啊!沒有辦法,我就只有天天到運管處打掃衛生。我相信我是來為上海做貢獻的,他們終究會理解我的。”
——10多年過去了,現在提起來,當著記者的面,老謝仍忍不住淚流滿面。
就這樣,連續26天,老謝天天到虹口區運輸管理處打掃衛生。
“阿胡子,你為什么不接受處罰?你說說你的情況吧。”
到了第24天,運管處的領導實在忍不住,就問老謝。
“受到上海浦東開發宣傳的感召,我們夫婦辭去工作來這里搞運輸,但不知道上海有這個地方性規定……”
老謝把自己來滬創業并想為浦東開發做貢獻的想法和當前的困境給運管處領導談了之后,運管處的領導非常理解。
結果,一分錢沒罰。第26天,老謝把車開回了工地。
從此,運管處的人都知道大胡子老謝了:“河南的阿胡子家庭困難,搞運輸不容易。”很多時候,對他網開一面。
“運輸綠燈”為他打開
經過26天的磨難后,大胡子老謝明白,要想長期做下去,必須把手續辦理齊全,一切都正規化。
他又回到運管處,找到了處長王國營。“怎么才能取得合法的營運資格?”
“只要你的運輸企業有了一定的規模,比如至少有了10臺以上的車輛,我們就可以考慮給你辦理手續。”
“我們河南人在這里不要說10臺車,可以組織到上百臺的零星車輛。”老謝高興了,于是,他回去聯絡搞運輸的同行。很快就聯合起來了14臺車,并注冊了公司,報到了運管處。結果老謝大喜過望:僅僅兩個小時,就取得了和當地運輸企業同等的待遇,——他們從此有了合法的運輸企業。
一時間,在上海運輸界,尤其山東、安徽等兄弟省市在上海搞運輸的個體企業都紛紛稱奇:
“河南有個大胡子,不知道有啥關系,剛來幾個月,就把營運手續全辦了下來。真神!”
“大胡子”成了“品牌”
“大胡子”很快在上海營運界聲譽鵲起,“大胡子”成了老謝的“品牌”。
有一次,上海市運管部門在杭州開會,把大的運輸企業全叫了過去。會議原定8點半開始,可是到了9點,主持會議的上海運輸集團的領導仍說人沒有到齊,就是不讓開。會務人員迷惑不解:會議室里人都坐滿。(原標題:"在滬創業河南人"之八:“阿胡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