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軍覆沒
2013/9/6 17:06: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典源:《舊唐書·李希烈傳》
典故釋義:比喻事情徹底失敗。
唐朝叛將李希烈(唐燕州遼西人),唐德宗時任淮西節度使。建中三年,李希烈以討伐青州叛將李訥為由,帶著自己三萬兵馬與李訥暗地擁兵一處。李希烈也自封為王。建中四年,李希烈率部攻城掠地打下了許多州縣,所攻之地,官兵都被他擊敗,荊南節度使張伯義更是全軍覆沒。不久,李希烈建都汴州(今開封)。
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長時間,唐軍便進攻李希烈。李希烈只好敗走蔡州(今汝南),然后據守老巢,以待形勢變化。
貞元二年三月,也就是李希烈稱帝二年后,一次他在吃牛肉時,骨頭卡破了喉嚨,他的部將陳仙奇暗地里安排醫官陳仙甫把毒藥放進李希烈的藥丸中,當場毒死了他,然后又將李希烈的兄弟、老婆、子女等十七人統統殺死,獻于皇帝。
成語“全軍覆沒”,由此而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