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育女是人生中的大事,備受重視。婦女懷孕后多不干重活,忌吃兔肉,相傳吃兔肉生豁嘴孩子,但無科學依據。1985年以來,孕婦多參照書籍或在醫生指導下吃營養高、有利胎兒發育的食品,如牛奶、魚、蝦、水果等。孕婦忌參加紅白喜事,忌進別人婚房,忌為新婚者縫被。
婦女分娩不再請接生婆,直接送到醫院或診所。但分娩出院后忌回娘家,必須回夫家。城鎮有少數家庭對此不忌諱,產婦回娘家或夫家,擇其所便。
產婦分娩后在家休養一個月,俗稱“坐月子”。飲食與常人稍異,一日多餐,尤其是分娩后的前幾天,每日達六七頓之多。隨著產婦身體的恢復,頓數逐漸減少。食物以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利于下奶者為主,如母雞湯、魚湯、面條、荷包蛋、稀飯、紅糖等。忌吃生冷食品、剩飯、糊飯等。
坐月子的產婦忌進別人家門。忌勞作、生氣,忌沾冷水、忌洗頭、洗澡,忌出門,以免留下傷風(俗稱“月子病”)等后遺癥,產婦多用毛巾勒頭或帶帽子。
縣內有新生嬰兒第一件衣服穿外婆做的衣服之俗,且只能用手撕布,不能用剪子剪。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攜禮物前往祝賀?葱律鷭雰核投Y金稱見面禮。城鎮中,朋友多送禮金和嬰兒用品,親戚除送禮金外,還送雞蛋、掛面、紅糖、面條、布料、衣被等。禮品多用紅紙、紅布裝點,以示吉慶:如雞蛋抹一道紅色,布料用紅布束扎等。嬰兒出生后的第9天或第12天(生男9天,生女12天),有請親友吃喜面之習。是日中午,主人設宴招待來客,喜面為必備食品,象征嬰兒長命百歲。
嬰兒出生一個月謂“滿月”。是日,給嬰兒理發、洗澡,相傳頭發越剃越旺。母嬰被娘家人接回去住一兩天,稱“挪臊坡”,便于打掃坐月子住過的房間。嬰兒滿月、百天,家長一般給孩子照相片作紀念,有的家庭還攝像留念。
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90年代中后期撫育幼兒的方法越來越科學。有專為不同月份嬰兒設計的奶粉、米粉,有促進嬰兒成長發育的磁帶、書籍,有學步帶、手推車等專門教孩子走路的用具,還有更多益智的、適于各年齡段的兒童玩具。
(一)認干親 兩個家庭關系較好,或因孩子嬌貴、身體不好,為使其健康成長,讓孩子認另一家長輩為干爸、干媽,稱認干親或干老契(多認姓劉的長輩,取留住孩子之意)。認干親要舉行儀式,父母帶子女攜兩條魚、長條形豬肉(俗稱禮條子)、羊腿、公雞等禮物上門,干爸、干媽擺酒席,送見面禮。有的還請好朋友做見證人,以示隆重。以后兩家經常往來,逢年過節、婚喪嫁娶、賀生祝壽禮尚往來。
(二)做閏月鞋 農歷有閏月的年份,有出嫁的女兒給父母做鞋之俗。1985年后,多買鞋送給父母和公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