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山鐵花又叫打鐵花,是流傳于確山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傳統煙火。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據說在北宋年間,確山縣有一年大旱,為了解除旱情,大家自愿捐錢修建一座廟宇。要鑄一口大鐘放在廟里,各家各戶就把自己家中的鐵器拿到場子上,由鐵匠們把鐵器熔化成鐵水。這時飛來一群烏鴉,它們盤踞在樹上呱呱亂叫,怎么也轟不走。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從地上撿起兩根柳木,蘸了些熔化的鐵水,把柳木向上一擊,鐵水濺起了十幾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煙火一般照耀了天空,烏鴉受驚紛紛飛跑。當大家都為這突如其來的奇景驚嘆不已時,老人已經不見了。 從此以后,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打鐵花流傳了下來。
確山鐵花的表演形式和操作過程充滿了神秘和驚險,組織者在一個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個3米高的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3米多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水用的熔爐,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水待用。打鐵花時,先把鐵水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即一根拳頭粗細、0.3米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水。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水的“花棒”(也叫上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水的“花棒”(也叫下棒),赤裸著上身,頭上反扣一只“葫蘆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上棒。十幾個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緊跟一人,往來于熔爐和“花棚”之間,一棒鐵花沖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鐵水沖向“花棚”后,遇到棚頂的柳枝立刻迸開來,沖向夜空,猶如火樹銀花,絢麗多姿,光彩奪目。鐵花又點燃了棚上的鞭炮、煙花等,頓時,鐵花倒懸如火山噴發,鞭炮齊鳴,聲震天宇,流光溢彩,驚心動魄,讓人嘆為觀止。
每當打鐵花時,附近的龍燈會都組織龍燈趕來助興,在鐵花飛濺的“花棚”下穿梭,稱為“龍穿花”。龍燈會的參加,增添了“龍穿花”這一藝術表演形式,使之逐漸成為打鐵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大豐富了確山鐵花的內涵。
2004年元宵節期間,確山鐵花第一次走出駐馬店,應邀在鄭州第三屆中原文化廟會上展演。三場展演中,10余萬人把場地擠得水泄不通。展演下來,鐵花隊員成了明星,廟會上賣飲食的甚至主動為他們免費供應餐飲。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臺灣《豫聲報》、《羊城晚報》及《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電視臺等10余家省內外新聞媒體予以報道,稱確山鐵花為“中原文化奇葩、民間煙火之最”。省有關領導稱贊道:“確山人民為省會送來了難得一見的民間煙火,真是美不勝收,極其壯觀,鼓舞人心。這是中原僅存的民間文化瑰寶,全國也不多見,一定不能失傳,要進一步挖掘整理,讓其保存下來,流傳下去。”
確山鐵花靠神奇的魅力在此次中原文化廟會上一舉榮獲金獎和特別金獎。隨后,確山鐵花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確山鐵花第六代傳承人,知識產權所有人楊建軍先生為確山鐵花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做了艱苦細致科學系統的調研和準備工作,使這一為確山縣獨有、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民間傳統藝術由民間傳承進入政府的保護范圍。2005年,再次受邀參加第四屆中原文化廟會的確山鐵花隊又一次獲得輝煌成績,榮獲表演金獎。楊建軍獲“優秀組織工作獎”。
確山鐵花歷史悠久,技藝古老。確山鐵花河南獨有,全國僅存,具有十分珍稀的特征。據專家考證,全國稱為鐵花的藝術形式不少,但像確山鐵花這樣氣勢恢宏、場面壯觀、內涵豐富,最具中原特色的大型民間傳統煙火,只河南獨有,全國僅存,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