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高、學養厚、人品正。”這是美術圈內熟悉田紅霞的人們對她的一致評價。
首先是天分高。俗語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九朝古都洛陽,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愛書善寫者甚眾,尤其是在繪畫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文化遺存——龍門石窟的雕刻、唐三彩的彩繪、古墓群里的壁畫……從小生活在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洛陽,飲河洛水,觀黃河景,賞牡丹花,田紅霞從小就對繪畫著迷,并表現出很高的天分。隨著在藝術道路上的進步,她愈發表現出超凡的觀察力、感悟力和表現力。大學期間,田紅霞是老師和同學們公認的才女,因為繪畫方面卓爾不群,所以一直被同學們呼為“大俠”。在過去的近二十年里,田紅霞主攻人物兼花鳥,并取得相當造詣。在清華大學進修期間,她的繪畫天分更進一步得到展現,得到很多教授們的高度贊賞。由于受老師影響而轉攻山水,結果一舉成功,短短一年時間里便創作出多幅高質量的作品,先后入選北京市美展、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展等,并被作為第 屆中國畫遴選作品。這份成就,沒有天分,幾無可能。
其次是學養厚。清朝繪畫理論家唐岱在《繪事發微》中云:“畫學高深廣大,變化幽微,天時、人事、地理、物態,無不備焉。……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潑墨揮毫,皆成天趣。”可見文化修養對一個畫家成就大小是何等重要!作為畫家,田紅霞是不折不扣的科班出身。七歲開始學畫,高中畢業考入河南大學美術系國畫專業,受教于著名畫家王穎生、丁中一、楊建生等教授,系統學習了傳統中國畫的理論和技法。大學畢業后,田紅霞在洛陽第二師范學校從教十余年,其間從未停止過繪畫創作,多幅作品參加省、國家級展出。
2006年,田紅霞舉家遷居北京。從一個古都到另一個古都,時空變遷不但沒有阻擋她在藝術之路上探索的腳步,反而為她搭建了廣闊的平臺,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中央美院、清華美院、中國畫院、國家美術館、潘家園、宋莊、798工廠、琉璃廠……北京每一個畫家云集的地方,都留下了她深深的腳印。首都濃厚的繪畫藝術氛圍深深地吸引著她、感染著她,令她不能自已,最終毅然離開教師崗位,心無旁騖地投身繪畫事業。
在過去的近二十年里,田紅霞由國畫人物、花鳥兼工西畫而轉為主攻國畫人物,其間,有近十年的時間主攻現代人物。畫人物畫難,畫現代人物畫更難。除了要講究題材、主題和表現方式上的廣度,還要在精神意蘊的深度上進行挖掘。田紅霞的繪畫風格講究師法自然,注重從中國和西方繪畫意識中汲取營養,追求新意,追求工筆與寫意相結合所創造出來的獨特韻味。在創作中以自我的真誠和熱情深入生活,妙于生活,贏得“自在”與“忘我”,從而創作出獨具風范的人物畫,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贊許。代表作品《憧憬》曾入選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展。畫面充滿了現實主義,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意韻。所刻畫的少女具有濃郁的時代感,充滿著清純、朝氣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畫面背后則是畫家本人對社會、未來、人生的美好祈愿。
對新與美的追求是畫家的天性。在繪畫風格上,田紅霞一般不重復過去。在相對集中一段時間完成一批寫實的工筆創作之后,在思想上、意識上、感受上作以調整,轉變心態,從筆墨和繪畫風格上轉換,向寫意、變形方面發展,有時也創作一些重彩變形人物畫,體驗不同方法在繪畫中的效果。作品《秋碩》、《荷塘清音》等,以重彩人物變形為主,畫面色彩豐富,但不失中國畫的墨色,墨仍作為基本的表現色彩,并通過第三色彩感覺與想象力把握了墨,墨與彩互滲、互間,產生了獨特的東方哲學意義和神秘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但是,在這么多年的孜孜探索中,她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除了扎實的造型外,還要不斷發現自己的文化認同和藝術認識,尋找自己的繪畫評議和藝術發展方向。同時,她認為中國畫的精髓在于水墨的運用,而工筆畫在水墨的表現上有難以克服的局限性。所以,進入清華大學進修之后,她開始探索山水畫(寫意)的創作。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她扎實的造型功底、對水墨和色彩的那份富有靈性的感悟和把握能力、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繪畫的理解以及積累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與升華。作品是作者深入太行山區寫生之后的力作,畫面內容豐富,遠山近水層次關系和諧自然,一草一木皆有靈性。此外,偶有感悟,田紅霞還即興創作一些小品畫,在輕松和自由的空間感受筆墨與心靈的暢快,領略中國寫意畫所特有的韻味。小品《老墻情深》、《品秋》等就是隨心所欲、隨情所動之作,形象簡潔而意境深遠,突出了中國畫特有的美感。
第三是人品正。中國畫一向講究人品和畫品的統一,“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元代楊維禎在《圖繪寶鑒序》曰:“畫品優劣,關乎人品之高下。”清代王昱在《東莊論畫》亦曰:“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在當前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大背景下,本來應該是比較純潔的書畫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浮躁情緒和功利主義盛行,良莠不齊的畫家隊伍里涌現出不少“社會活動家”、“商人”、“交際花”等,而真正能靜下心來認真畫畫的人少之又少。“她具備大家的潛質,因為她畫畫心很靜!”這是清華大學陳池瑜教授對田紅霞的評語。而田紅霞對外界叢生之亂象似乎并不敏感,更沒有受到絲毫干擾。畫畫的時候,她一站就是一天,即便中間不吃不喝也不知道餓、不感覺累,因為她眼里、心里裝的都是水墨,都是畫。
田紅霞認為,藝術是在不斷追求新與美中得以發展的,這不僅是藝術的獨特性,而且是藝術反映生活的根本任務。中國畫的追求與其他畫種不甚相同,更多的是要達到內涵并自然流露,它的魅力就在體現它的意蘊與深度感悟層次上。心畫是中國畫的至高境界,實際上是一種禪意,一種靜態的體驗與感悟,一種無意識的品味,一種極其微妙的追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正是由于內心的那份執著、專注和寧靜,田紅霞的畫才每每給人超凡脫俗的美。
田紅霞:字一禾,號半荷居主人,河南洛陽人,現定居北京。1996年畢業于河南大學美術系國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11年結業于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級研修班。現為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水墨畫院副秘書長、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美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萬葫堂和洛陽書畫院特約畫家。已有五十余幅作品參加國家和省級畫展并有多幅獲獎,部分作品被交通部、解放軍總參謀部、國家美術館以及美國、日本等書畫愛好者收藏,F主攻山水畫創作。
孟云飛: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后,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