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常悟談何易 百煉工純始自然——淺談宋華平先生書法新作
2014/7/23 11:19: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題目的兩句詩出自張問陶《論詩》:“躍躍詩情在眼前,聚如風雨散如煙。敢問常悟淡何易?百煉工純始自然。”華平先生行草書寫的這件作品,就收錄在他新近結集出版的《宋華平書法作品集》中。是作以華平先生一貫的質樸、自然之筆調書之,線質筆致,皆有別趣。柔毫引帶,以神馭腕。濃淡干濕,一任自然。原詩作者之詩情,躍躍而出。而“如雨如煙”者,正是“百煉工純”之果也。
余北漂京城十五年,而今落葉歸根、返歸故里甫定,便有幸得以先睹華平先生見示新作,並囑為文,因匆匆記錄所感如次。管中一窺,其實也的確僅能算一斑之見而已。
在當代中國書法發展這部大書中,河南書法和“中原書風”占有著重要篇章。“墨海弄潮展”、“群眾書法大賽”以及先后在河南舉辦的達200余次的各類大型展覽、交流、研討等活動,體現了河南書協及書法界頗具宏觀思路而又高效、細致、務實的工作精神。在這時間跨度長達30年持續不衰的一系列大事活動中,宋華平是作出了特殊貢獻的。這一點,有目共睹。難得的是,在這樣長時期繁重、瑣細的組織事務中,他一直也沒有停止和放慢自己的創作,而是孜孜矻矻,毫不松懈,使之與“打造河南書法強省”的大目標得以同步提升。
華平先生豪爽、大氣、善飲,與人接觸率真、誠懇。他的書法長期浸淫于王鐸,並由此上溯“二王”。尤其“神筆”王鐸動輒丈二、八尺巨幅大作的氣勢和藝術感染力與華平先生性格之天然契合,因之形成了其質樸、大氣、率真、自然之華氏風格基調。
以王羲之、王鐸為宗法者,歷代書家均不乏人。至當代“新帖學”張幟一呼,云集、效仿者更是眾而可觀。華平先生在不斷涌動,不同時期出現的各種“潮流”中,始終不為所動,保持自己清醒、獨立的思考和追求。也因此,在他的創作中,我們既看不到時風的影響,也絲毫沒有風靡甚廣的“形式至上”等炫技、夸張、變形等等的過度強調。在華平先生的創作中,無論筆墨、技法、章法布局以及風格表現,一切皆出于自然,不造作,不做作夸張,天然無雕飾、雕琢。由此反而體現出書家之主體精神和獨立特出、不迎合時俗流風的可貴品格。“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遠離時風,遠離夸張和變形,不拘拘于對技法、形式的過度表演,不作枝葉上的粉飾和賣弄,簡直而質厚,率真而自然,這就是宋華平先生以貫之的風格追求。
無論以“后王”抑或“前王”為吸取源泉和創作基調,華平先生都沒有腳踵、重復他人以規規模擬為目標,而是以自己之真意趣、真性情質樸揮寫,自然表達,從而示人以真風采,真精神!清代梁同書在談到書法學宗“二王”時談道:“晉唐以來名手都淵源二王,都各有面貌,各自精神意度,隨人所取。如蜂之采花,鵝王擇乳,得其一支半體,融會在心,皆為我用”。華平先生之體悟與堅持,或許正在于此。
回到作品。匆匆一覽,些許觀感難免浮淺,聊記于此,尚祈華平先生及識者指教——
《鄺露詩》橫幅,筆勢跳脫而結實。“落日動庭霞”起首已有健勁夭矯之意,緊跟次行,用筆跳蕩,至三,四行,墨已趨松,而腕行不停,揮遠灑脫,反見情趣。“槎江”墨色之濃,承接上面“水月中”之枯,形成極大反差。再迤邐行至“抬手入蘆花”末句,率真而疏宕,但書意至此卻達至最濃。
《康有為論石門銘》中堂,整作意走筆隨,手不停揮,力使作品體現出“跨鶴驂鸞欲上天”之絕俗“書仙”之境界。
《(元)吳澄詠雪李俊元同趙美之留別韻》,高堂大軸,洋洋灑灑近一百三十字,自“臘轉鴻鈞歲已殘,東風剪水下天壇”句起首,中經“風竹婆娑銀鳳舞,云松偃蹇玉龍寒”。至尾句“一曲陽關歌未徹,聲聲頭上聽催歸”。構字穩健,筆勢綿密,搭檔大作,渾然一體。其中,既有墨色的濃淡松潤變化,又具運筆的節奏頓挫變化,卻又使整幅平穩收束,不愧為力作。此正是取王鐸而得之最大收獲也。
《(元)吳志淳題山水景》、《李白敬亭山》、《程伯子詩》,以“后王”尋“前王”運筆流利飛動,似欹反正。轉折之間,頗見筆意。點畫顧盼,引帶承接,在頓挫使轉的變化中,表現出“一枝曾折送行人”及“孤云獨去閑”、“香篆來還去,花枝泛復沉”的原詩意境。
《(宋)董穎江上》、《李白贈汪倫》,前王后王,已不分各面,去能渾然一作。細看,變化亦妙。尤其“待妝成”三字,豐潤圓融,得王書神韻,而又跳脫而出,成為整作“書眼”。“摩挲數尺沙邊枊,待妝成陰系鈞舟”。臨摩前賢,融匯多家而自家腕底逸出學習書法之快意,正在于此吧。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以前王為董調,用筆轉折果斷,干凈利落,而筆意之團圍凝聚,一顯“折釸股”之堅韌美感。大王之書,韻味全在點畫質地與使轉之間,流利靈動,線質堅實而富變化,使人愈品愈佳,百讀不厭。習王者眾,往往一日有一日之體會,一遍有一遍之感悟。在華平先生書作中,此作應屬他少數的雅致之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是詩意的感染與影響,競牽引了書家手中健毫,表現出別樣的雅懷?我們不得而知,也只有以愜意之雅懷來欣賞罷了。
《李白將進酒》四屏,正是盡情發揮二王書之極佳題裁,也的確是書者一件力作。這里,誰之基調已不重要,關鍵是充分體現出詩人李白此詩之磅礴氣勢與豪宕精神。所學各家,在此渾然一體,體現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之奔騰跌宕氣勢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撙空對月”、“與爾同銷萬古愁”之豪邁不羈之大丈夫情懷。華平也喜酒,能飲、善飲,那么,書此大作時,當也頗有會心之處和似醉微醺之狀態吧。
《吳文英八聲甘州》六屏則是另一種調子。萬毫齊力,蒼勁雄渾,渾融無間,豪氣充盈,充分表現出詞作“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水涵空、闌干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云平”之豪邁蒼渾意境。同樣的六條屏,《洪應明菜根譚節錄》則筆觸細膩,殺字穩妥勻停,意態平和,“心體澄徹”,似在“明鏡上水之中”。
這里分析時為便于進行,時將后、前王進行比對,但地球人都知道,后王本就出于前王,且其作品中本就不乏大量的臨習前王和以之為基調,或以之作為改造范本而為創作的地方。而在華平先生這里,有時是各有側重,有時是渾融相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可知,宋之習王鐸也好,王羲之也罷,均是采取的深入俠髓,而在創作時則一任對內容之體會感悟所驅遣,任意取舍,出乎自然。例如《皎然苕溪春興》一作,右軍乎?黨斯乎?二者皆存而又雅致與豪宕并具,流美與雄健競顯。豈止此,顏魯公,趙孟頫也時見影貌,隱約乎風神顯現,細審之,不覺有會心之趣矣。
自2007年始,華平先生當選為河南省書協主席,被賦予更為重要的書法“崗位”和責任。中原書法向以海納百川、融匯而不辭細流的精神,因此才成就河南書法之“大”。相信在擅于作書法組織活動的華平先生主持下,更能發揚光大,合全省書家之力,創造出河南書法的新篇章,更強音!而華平先生之個人創作,也一定會在其質樸天華、大度率真,厚重而不乏靈動,敦誠而不乏深刻的基礎之上,得到人、藝兩品的同步磨煉并達至高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書法網(20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