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
黨中央毛主席非常重視竹溝在中原地區的戰略地位,1938年3月,派彭雪楓任河南省委軍事部長,到竹溝主持全面工作。彭雪楓到達竹溝后,首先協助八團隊進行了整編,之后,創建了民族抗日宣傳隊,創刊發行了《拂曉報》,并親自題寫了報名,撰寫了發刊詞《我的良師》。
八團隊東征后,為妥善安置傷病員、家屬,處理交通聯絡等事宜,新四軍軍部在竹溝設立了八團隊留守處,王國華任主任,張震任參謀長,方正平任政治部主任,岳夏任秘書長。
根據長江局及河南省委指示,彭雪楓在竹溝創辦了延安“抗大”式的軍政領導大隊,方中鐸任大隊長,譚友林、周季方任政治干事,為河南乃至華中地區培訓大批的黨、政、軍骨干。
1938年5月,河南省委從開封遷駐竹溝,省委主要領導人也陸續到來,竹溝成為河南抗戰的領導中心。
1938年7月,彭雪楓遵照中央指示在竹溝組建新四軍游擊支隊。9月30日,游擊支隊378人開赴豫東。后來,發展壯大成為新四軍第四師。
中原抗日戰爭的戰略支撐點
1938年11月6日,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在竹溝設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由劉少奇(化名胡服)任中原局書記,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為中原局委員,所有長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個地區黨的工作歸中原局指導。
中原局成立后,劉少奇決定撤銷河南、湖北省委,建立豫鄂邊區黨委,李先念任軍事部長。為了盡快打開武漢外圍敵后抗戰的新局面,李先念決定組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1939年1月17日,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從竹溝向武漢外圍挺進,后來發展成為新四軍第五師。
1938年11月23日,劉少奇從延安出發,途徑西安、南陽,于1939年1月28日抵達竹溝。他的著名著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就是輾轉中原抵達竹溝后修訂的。劉少奇直接領導創辦了中原局印刷廠,翻印解放周刊和抗日文件。中原局在竹溝期間,舉辦了黨訓班等各種訓練班,培訓人員4000余人,其中黨員占了2800多人。劉少奇還非常重視統戰工作,積極的與竹溝周邊的國民黨高級軍官、將領建立良好、秘密的統戰關系,使之成為保衛竹溝的有利條件。
中原局、河南省委在竹溝不到兩年,先后派出了14批基干隊伍,計4800余人,組建成了新四軍二、四、五師。
中原局在竹溝期間,竹溝的各項抗日救亡運動開展的轟轟烈烈,劉少奇看到這生機勃勃的局面,高興地說:“延安有黨的領導,竹溝也有黨的領導;延安有窯洞,竹溝也有窯洞;延安有抗大,竹溝有黨訓班;延安有延河,竹溝有大沙河;竹溝就是“小延安”。從此,“小延安”的美名就傳揚全國。
竹溝慘案
竹溝的重大作用,使國民黨頑固派極端仇恨。1939年11月11日,以重兵突襲竹溝,慘殺我抗日軍民200余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竹溝慘案”。
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
竹溝慘案發生后,竹溝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繼續堅持斗爭。1944年春,日寇為打通平漢線,發動了河南戰役。黨中央派豫南游擊隊挺進河南,迅速打開確山、汝南、正陽三縣新局面,在孤山沖建立了根據地,直到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市委黨史研究室 李志強【原標題:竹溝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