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2年12月11日,《駐馬店日報》刊登了《源于駐馬店的戲曲故事》一文,作者在文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戲曲與駐馬店歷史文化的淵源。讀罷此文,流傳于確山的李豁子離婚的一段傳說,在筆者的腦海里逐漸清晰起來。
據說,李豁子是泌陽人,家里種有幾十畝田地,腰里有幾個錢,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戶。從前,鄉下人只要屁股上有泥巴——有塊田地,就打不了光棍。但李豁子“前雞胸后羅鍋、滿臉麻子不分個、說話嘴里還跑風、走路屁股上下磨”的外表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鄉下沿襲“父母包辦,媒妁之言”的風俗,在媒人極力撮合下,李豁子到45歲時才吹吹打打地把鄰村如花似玉的孫氏娶進了家門。 新婚入洞房,孫氏見到李豁子的本來面目時,生米已經做成了熟飯,后悔也來不及了,只能把怨氣隱隱地藏在心里。結婚幾個月,孫氏從不讓李豁子近身。別人風言風語地說孫氏是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她自己也對下半輩子沒有了盼頭。 村里有個窮書生,寡言少語、眉目清秀,對孫氏早就饞涎欲滴。孫氏遇見書生,如干柴遇上了烈火,心里遂生起了瘋狂的愛情。
可憐的李豁子被晾在了一邊。李豁子也不是縮頭烏龜,他臉上麻子多,心里點子也不少。哪里有孫氏,哪里就有李豁子的身影。李豁子心里煩,孫氏與書生心里也別扭。孫氏如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不想再和李豁子過下去,就和書生設計遠走他鄉。 到了約定的日子,天上下起了大雪,東北風刮得刺骨的冷。李豁子先于書生一步在自家的院墻外蹲點守候。二更天時,孫氏與書生對上暗號后,把行李扔出了墻外。而后借院里的梯子爬到了墻頭上,又從墻外的樹上下到了地面。李豁子扛著行李,孫氏緊拉著“書生”的手,兩個人踏著積雪一路急行,到天邊泛起魚肚白時才停下腳步。孫氏想著終于逃離了李豁子家,內心的狂喜像機器一樣轟鳴。于是,她高興地唱起來: “噗嗒嗒、噗嗒嗒,我今天可離開了豁子家!” 李豁子緊接著也得意地對唱道: “日他得(音déi)、日他得(音déi),你看我不是豁子我是誰!”
無奈何,孫氏只得與李豁子打道回府。 幾千年的封建婚姻習俗,束縛著世人的手腳。孫氏沒有決定自己婚姻的權利,追求不到男女相悅、自由幸福的婚姻,但她勇敢地撞擊了古老的婚姻模式。 李豁子與孫氏的方言唱詞,帶有濃重的駐馬店式調侃,呈現了駐馬店人的典型做派,讓人覺出了傳說故事的真實性。(原標題:源于確山的李豁子離婚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