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駐馬店 >> 新聞資訊 >> 瀏覽駐馬店

端午,一個民族的精氣神

2013/6/6 10:49:23 點擊數: 【字體:

    李文忠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季節農時有關,而端午節卻與一位歷史人物有關,他就是屈原。

    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這大概是端午節來源的最早記載。端午習俗本為楚人祭奠英魂而生,久而久之,這一習俗演變成了全民族的盛大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的功能大多為祭祖、祈福、感恩,只有端午節蘊含著中國人的精氣神,這精氣神恰恰源于屈子。 2291年前的屈原,佩著長鋏、碧玉、香囊,高昂頭顱,行走在楚國的大地上,用沙啞抑郁的濃濃楚音將絕望與不屈化作一曲千古絕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是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這是響徹腐朽、沒落楚地的最強音,它為中國文化的脊椎生成了一根氣壯山河的骨節。尾隨而來的杜甫、岳飛、文天祥、魯迅,血脈相通,筋骨相連,最終固化為中國文化龐大軀體的脊梁。多少文人志士在無路可走時,一遍遍引吭高歌:“吾將上下而求索!”

    多少文人志士在饑寒交迫、生活困頓不堪而又不愿跪下雙膝時,一遍遍仰望蒼天大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正是這錚錚鐵骨構筑的精神脊梁,才讓我們歷盡磨難與艱辛之后仍然是堂堂正正、腰板挺直的中國人。

    中國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幼都能說出來歷的不多,但問到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是因為屈原。讓我們在賽龍舟的歡樂鼓點中,讓我們在把玩香囊時,讓我們在圍坐桌旁吃粽子、雞蛋時,不要忘記:人活著不能沒有精氣神。

    一個民族要生存不能沒有精氣神,中華民族遠沒有到可以“歌舞升平”的時候,我們在“江上年年奪錦標”(語自文天祥《端午感興》)時要銘記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遠沒有解除。屈原,您看到了嗎?在無數次的求索中,千百萬有骨氣的中國人正在把中華民族推向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原標題:端午,一個民族的精氣神)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2013-06-0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盤古精神是中華文化之“根”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