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駐馬店 >> 走進駐馬店 >> 印象駐馬店 >> 瀏覽駐馬店

從山西洪洞到駐馬店600年春節文化一脈相承

2013/4/16 9:39:05 點擊數: 【字體:


從山西洪洞到駐馬店600年春節文化一脈相承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資料圖片)
 
    □晚報記者   張廣智
 
    可以這樣說,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無論身處地球的哪個角落,都會對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和期盼。蛇年春節即將來臨,人們充滿期待和憧憬,在為過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而忙碌,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駐馬店的過年習俗與遠在400公里之外的山西洪洞縣的過年習俗如飲食習慣、拜年禮數、走親戚時點等,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比較:駐馬店、洪洞春節習俗相似之處

    可以這樣說,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無論身處地球的哪個角落,都會對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和期盼。蛇年春節即將來臨,人們滿懷期待和憧憬,為過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而忙碌,但鮮為人知的是,駐馬店的過年習俗與遠在400公里之外的山西洪洞縣的過年習俗如飲食習慣、拜年禮數、走親戚時點等,幾乎完全一致。

    過臘八:駐馬店民間有“臘八祭灶,年下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頭子大急慌”之說。 洪洞亦基本如此。臘八這天,駐馬店人喝臘八粥,洪洞人喝臘八醋。

    過小年:和洪洞人一樣,駐馬店人多習慣在臘月廿三小年開始置辦年貨,家家戶戶開始掃灶臺,打掃房間,整理雜物,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

    蒸饅頭:臘月廿三過后,駐馬店和洪洞也像北方其他地區一樣,開始蒸一些數量可觀、花樣別致的饅頭。所蒸饅頭除了在春節期間吃以外,還用來祭祖、敬神等。

    年夜飯:在春節來臨之際,駐馬店家家戶戶開始為年夜飯張羅。香嫩酥軟的油炸丸子、油滑爽口的油炸鯽魚,噴香美味的鹵牛肉……讓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而洪洞人春節前做年食子、蒸年糕、炸餡子等。

    祭先人:大年初一,駐馬店家家戶戶早起焚香叩拜過世長輩。而洪洞人則全家人一起到祖宗牌位前和神祗前磕頭。剛過門的媳婦,必須要在初一拜神祗后拜父母。

    大拜年:駐馬店人和洪洞人的拜年禮數幾乎完全一樣:初一在家,給本家族人拜年;初二未成年的男子給姥姥、舅舅等拜年;初三結了婚的男子要去丈母娘家拜年;初四給姨、姑拜年,初五不出門,初六、初七看親戚、朋友。

    鬧元宵:正月十五元宵節,駐馬店處處是敲鑼鼓、舞獅子、猜燈謎的。而洪洞則鬧社火過十五,敲鑼鼓、舞獅子、耍龍燈。先在村里鬧,再到縣里鬧。

    相比之下,在湖南,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也叫“小孩子過年”。 這一天,經濟寬裕的家庭會給小孩除壓歲錢之外的禮物。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豬肘子等,而且魚不能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象征著年年有余。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待著,與駐馬店、洪洞的過年習俗截然不同。
 
    探尋:駐馬店、洪洞春節習俗一脈相承

    駐馬店過年習俗

    在駐馬店民間,春節被稱為“年下”,從當年農歷臘月初八開始到次年元宵節結束。民間有“臘八祭灶,年下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頭子大急慌”之說。 
     
    駐馬店人習慣在臘月廿三即小年開始置辦年貨,一直到年三十。除此之外,由于駐馬店地處中原,在春節像北方其他地區一樣,流行蒸一些數量可觀、花樣別致的饅頭。不同的是駐馬店人所蒸的饅頭除了在春節期間吃外,還有其他用途。可用來祭祖、敬神等。這類饅頭圖案很多。有花卉樣、水果樣,一般都少不了仙桃和石榴樣。因為這兩種水果代表長壽和多子。
     
    臘月廿三是小年,到了那一天,家家戶戶開始掃灶臺,打掃房間,整理雜物,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希望一家人干干凈凈、快快樂樂地過大年。
     
    在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始為年夜飯張羅,少則三五天,多則十余天。香嫩酥軟的油炸丸子、油滑爽口的油炸鯽魚、噴香美味的鹵牛肉、味道鮮美的燜瘦肉、精美可口的各類涼拌菜……讓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臘月廿九或三十,家家戶戶都會在門框兩邊貼上春聯,一家老小換上新衣服。除夕,一家人坐在一起“熬歲”,談年景,規劃未來。春晚無疑是一家老小必看的電視節目 ,已被群眾廣泛接受和喜愛。當各家各戶在熱鬧喜悅中看春晚時,年輕的小伙子、小姑娘還會玩各種各樣的游戲,經歷過人生酸甜苦辣的中老年人,則在子孫滿堂的歡樂氛圍中,聚會酌酒,聊家長,話里短,期望來年能更上一層樓。

    大年初一,家家戶戶早起焚香叩拜過世長輩,在鞭炮聲中開飯,然后走家串戶拜年。小輩們給長輩們磕一聲響頭,會收到壓歲錢。年輕人走街串巷,向長輩請安,向鄰里敬煙,以新春拜年的方式, 祝福對方新春快樂,吉祥安康。
     
    人們從大年初二開始走親戚。一般來說,初二走姥姥、舅舅家,初三已婚男子要去丈母娘家拜年,初四給姨、姑等重要的親戚拜年,幾個子女帶著孩子們齊聚一堂,歡聲笑語不斷,長輩們給外孫、外孫女紅包;親戚們推杯換盞,笑聲盈耳。初五(也叫破五)一般不出門,初六、初七外出會朋友。
     
    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活動再掀高潮,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社區里到處是敲鑼打鼓、舞獅子、耍龍燈、猜燈謎的,各種文藝會演讓人目不暇接,熱鬧非凡。正月十五晚祭祖供餃子,十六晚吃湯圓,象征全家團團圓圓。飯后送神,讓家神外出游山逛景,以示“年”結束。
 
    洪洞過年習俗

    和全國大多數地方一樣,春節在洪洞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在洪洞縣,一到臘月人們就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古時人們為解決這一問題,從臘月初一就開始舉行各式各樣的活動,這些活動是人們迎接春節的前奏曲,前奏曲里有豐富的內容。
     
    臘月祭灶封印、寫春聯、辦年貨、發面,到除夕,守歲過年。說過年, 應該從臘月廿三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才算結束,明清時期的官宦人家,甚至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過年”才算結束。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可看到,洪洞人在正月二十吃春卷后,過年習俗活動才算結束。
     
    洪洞的春節是從臘月廿三開始的。廿三過小年,要吃餃子;廿四打掃房屋;然后是趕集、買年畫 ,寫春聯,做年食子等。特別是年三十,貼春聯、掃院子、炸餡子,一家人其樂融融。
     
    正月初一,孩子起床后,要先給家里的大人拜年,然后家里大人和小孩一起到祖宗牌位前和神祗前磕頭。剛過門的媳婦,必須要在初一拜神祗后拜父母。
  
    拜神祗前,要先給家里供奉的各路神仙“獻點兒”貢品。祭拜對象不同,貢品也不同:用寓意全家高壽的“糕”和寓意順心的“松疙瘩”拜天地爺,用寓意招財進寶的“財籃”敬財神爺,用“灶山”敬 灶君,用“兔兒”敬土地爺。
  
    根據傳統,洪洞人拜年需要遵循的禮數是:初一在家,給本家族人拜年;初二未成年的男子給姥姥、舅舅等拜年;初三結了婚的男子則要去丈母娘家拜年;初四給姨、姑拜年,初五不能出門,初六、初七看親戚、朋友。
  
    然后就開始鬧社火過元宵節,敲鑼鼓、舞獅子、耍龍燈。先在村里鬧,再到縣里鬧。
 
    回看:明朝時的駐馬店
     
    關于駐馬店名稱的由來,史料大致有兩種說法,都與現在市區西南練江河畔的苧麻古村有關。因為這一帶古時盛產苧麻,所以現在的老街辦事處轄區古時為苧麻村,后來因為周圍建了許多供商賈馬幫歇腳的客棧,周圍百姓紛紛到此進行貿易,苧麻村改稱駐馬店。但有人認為駐馬店的名稱來源于古驛站,因明朝在此設立驛站而得名。據《汝寧府志》、《確山縣志》等史料記載,明朝天順元年,練江河東有一古村落叫苧麻村。因為此地處于汝、確、遂三縣交界處,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祟簡王就藩汝寧(汝南),在此建莊,設立驛站,采用原名諧音,改“苧麻村”為駐馬店,隸屬確山下隗保。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32年(1553年)農歷四月至七月,駐馬店淫雨成災,莊稼、民房被毀無數。
     
    萬歷21年(1593年)農歷三月至八月,駐馬店連發13次大水,莊稼絕收,民房坍塌。是年冬,樹皮、草根被噬盡,出現人相食現象。
     
    崇幀7年(1634年)春,駐馬店旱情嚴重,百姓餓死無數。祟禎9年(1636年)春,駐馬店傳染病流行,糧價高漲,百姓死者無數,田地荒蕪。是年,明總兵祖大壽統兵鎮壓農民起義軍,令部下“無首級者罰。”義軍與百姓慘遭殺戮,駐馬店人口驟減,村落淪為廢墟。
     
    祟幀15年(1642年)農歷十一月,李自成部在駐馬店一帶與總兵左良玉部激戰數日,雙方傷亡甚眾。
     
    崇禎16年(1643年),駐馬店流行性傳染病蔓延,死者無數。
     
    可以這樣說,明朝史是一部駐馬店人的血淚史。
     
    從地理位置上看,駐馬店西部是山區,東部是平原,處于中國氣候南北分界線,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駐馬店發現多處舊石器、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1974年10月,駐馬店市發掘出明朝古墓群,墓磚上刻有“明弘治元年河南汝南確山縣駐馬店”字樣。北京猿人未必是現在北京人的祖先,在此生活過的古人也未必是現在駐馬店人的祖先。中國人的流動性太大,加之明朝時駐馬店這個地方出現那么多天災人禍,現在真正的駐馬店人恐怕鳳毛麟角。那么,駐馬店人是從哪里遷移過來的,春節習俗又是怎樣傳承下來的呢?
 
    溯源:駐馬店人大部分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來的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

    在明代以來的600多年里,這首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流傳,人人縈懷,婦孺皆知。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簡明扼要地敘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遷移的情況,在華夏兒女的心中留下了悲歡離合的血淚回憶。

    元末,河南是元軍與紅巾軍反復爭奪的地區,百姓逃亡,土地荒蕪,自然是明初移民的重點省份。明朝初年,朝廷派人動員山西洪洞縣群眾遷往外省,雖然宣布他們可以三年不繳公糧,但當地百姓仍不愿到兵家常爭、自然災害頻生的地方去。為了完成使命,聰明的欽差想了一個辦法:他們寫告示到處張貼,說誰家不愿外遷,可以到大槐樹下登記,登記后可以不外遷,不登記的一律遷往外地。不愿外遷的百姓不知是計,紛紛前往登記。但登記之后,欽差并不讓他們離開。待登記工作結束,便讓官兵將他們圍住,宣布來登記者一律遷往外地,有敢反抗者就地處死。百姓們見上了當,叫苦不迭,但他們手無寸鐵,只好聽天由命。他們被編成隊伍,按照官方宣布的地點,在官兵的押送下出發了。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后用一根長繩將他們串起來,如串螞蚱一樣被押解上路。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大規模往河南地區移民,已為眾多的家譜、地方志、地名錄所證實,從河南的移民分布情況看,主要以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為主,此乃和兩河流域的水災及元末農民起義的戰場相吻合。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地區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布在106個縣(市),駐馬店有驛城區、確山縣、西平縣、汝南縣、新蔡縣、上蔡縣、泌陽縣、正陽縣等,如今的駐馬店市幾乎都有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移民,這些移民把當地的節日習俗帶到了駐馬店,將它變成了駐馬店的習俗。
 
    思考:洪洞大槐樹文化的百姓認同

    駐馬店人和其他華人一樣,過了兩千余年的春節,但如今,人們開始重新為春節尋覓信仰。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春節的傳統信仰集中在兩個方面,即敬天和崇祖。歷代帝王以天子自居,相信君權神授,受命于天,得天命方能得天下,治天下離不開天的保佑。在諸神中,天的地位最高,在一年最重要的節日中祭天是最重要的活動。民間人們沒有祭天的資格,但可以敬天,并祈求天的庇佑。不同的神,有不同的職能。對一個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是灶神(灶王爺)——平時守在鍋灶旁,掌一家禍福。每年臘月廿三,這位保護神兼監察官要回天上述職,所以要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送灶(神)。貢品中必須有黏性的糖,以便黏住灶神的嘴巴,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財源廣進是普遍需要,據說年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接財神自然越早越好。還有門神,為使他忠于職守,過年前要將新的門神貼在大門上。

    如果說敬天的活動多少帶有敬畏和功利的心態,崇祖則主要是慎終追遠的傳統。先人一直認為人死后會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人死后會重新投胎,他們的靈魂會回來。所以對祖先的祭祀和貢獻是經常性、季節性的,而最隆重的一次是春節前后的祭祖——家庭的和宗族的。因為祖先的靈魂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才能回來,所以家庭的全部成員必須在除夕前聚集,一起祭拜。否則是對祖先的不敬不孝,還可能因此得不到諸神庇佑,甚至招來上天的懲罰。相比之下,合家團圓以及節日的吃喝玩樂是其次的。這就是游子無論貧富貴賤,都急著在除夕前趕回故鄉的原因。萬不得已在外過年的人,也必須遙祭祖先,但總彌補不了不能合家祭祖的缺憾。

    洪洞、大槐樹、老鸛窩等,是一種特定的歷史文化符號。民族的融合, 地理區域的擴大,是一個不斷擴大的地域和人群對中華傳統文明的認同,漸漸形成億萬移民后裔對大槐樹是祖根家山的認同。而解手、背手、“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等民間傳說則豐富了移民文化中有關族群記憶、地方風俗習慣等有趣情節。歷經幾百年的傳承、積淀和凝結,洪洞被數千萬人喻為“家”、稱作 “祖”、看作“根”,成為無數人包括大部分駐馬店人魂牽夢繞的故鄉。

    在今天看來,洪洞大槐樹移民絕不僅僅是發生在明初的一次或幾次大移民事件,其中有不同歷史時期諸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情境和集體記憶,其意義不是一個中國移民史重大事件所能囊括的。它已成為一個蘊含諸多深意的文化現象。與其說洪洞大槐樹是一個具體的祖先發源地,毋寧說它更是一個抽象的“故鄉”的象征性符號,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的象征地之一。它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征。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節日。法天敬祖,趨吉辟邪,為美好的未來而慶祝,是春節的主要內容。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洋節涌入給我們的傳統節日帶來一定的沖擊。我們在擁抱世界的同時,決不能拋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故事:

    都是從大槐樹下流傳而來

    雙腳小趾甲復形
 
    “故老相傳談軼事,問君足指果如何”。這是近代洪洞詩人王篤誠詩中的一句。說的是人們不管到天南海北,要證明你是大槐樹下的鄉親,只要脫下鞋襪看看小腳趾就行了。原來當年被騙到洪洞大槐樹下的老百姓,聽說凡是來此者一律遷走后,一個個又哭又鬧,呼兒喚女,就是不走。于是官府就強制人們登記,而且每登記一人,就逼其脫掉鞋襪,用刀在其小腳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一直到今天,幾百年過去了,移民后裔雙腳的小趾甲還是復形,據說就是砍了一刀的緣故。這個傳說聽起來的確離奇,是否是當時的真實情況,還有待于人類學、遺傳學去考證。但是它反映了明初強制移民的基本事實,反映了人們對官府的仇恨心理。
 
    “解手”的來歷
 
    洪洞大槐樹移民創造了一個詞叫“解手”,一直到現在都在使用。當時,百姓們被迫登記以后,為了防止他們途中逃亡,官兵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后用一根長繩將他們串起來。那時候,遷徙路上,到處是一串串的移民,他們一步三回頭,天愁,地也愁。在押解過程中,由于長途跋涉,人們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繩子拴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們向押解官兵報告說:“老爺,請解手,我要大小便。”這樣子日復一日,人復一人,次數多了,日漸簡化,只要說上一聲:“老爺,我要解手。”官兵們就明白要大小便,解開繩子讓他們方便。所以從那時起,“解手”就成了方便的代名詞,以后又發展為小便稱“解小手”,大便稱“解大手”。不知道當時情況的人們,只是把這當作一個詞語的變遷;知道當時情況的人們,自然能體會到移民們悲憤無奈的心情。
 
    “五百年前是一家”
 
    中國人有句俗語,兩人相見,互通姓名后,如同姓即隨口而出:“五百年前是一家。”

    這個典故應從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談起。

    明朝初年,為了恢復中原地區的經濟,明政府下令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從明初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時間為500年左右,大槐樹下移民后裔遍及神州大地。人們相見互問老家,都會說:“啊,洪洞老鄉!”再問及:“老鄉貴姓?”若回答為同姓,問者就會說:“啊,五百年前是一家!”

    同姓相見,“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俗語,也就延續至今。
 
    打鍋牛的傳說
 
    相傳牛氏始祖名川,祖籍為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鸛窩村。

    明朝初年,川帶領其三子牛洪、牛弼、牛超遷往河南。遷移時,三子不能同遷一個地方,他把攜帶的一口鐵鍋打破,分成三部分,以便他們日后相認,鍋沿給老大,鍋邦給老二,鍋底給老三,三兄弟即為牛氏三祖,牛氏三祖后來各生六子。 
   
    牛氏移民有《十八祖去向歌》說道:“楷濟源,炳洛陽,固始有來,鹿邑抗,捷居鄭州地,栓在西華鄉;青祥符,健林縣,郁居密縣,頻居宛,秦居夏邑地,堡在乾州安;雕溫邑,于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樊居太康地,遷在冠縣東。”說明了牛氏遷移的十八個地方。

    后世本家牛氏若相見,就會問:“打鍋不打鍋?”若回答:“打鍋。”就為本家,若回答:“不打鍋。”即為旁支牛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2013-02-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