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平淡能造就出乎意料的驚奇之美,那么生疏和隔膜則能醞釀出人們向往的神秘情愫。
聽慣了流行歌曲的我們,似乎對中國傳統的戲曲充滿了生疏,從而有著發自內心的向往。
鬧哄哄的一出戲,是悲歡離合的濃縮。似乎讓我們回到了那年那歲月。在那似水流年里殘了燕子樓,淡了人煙,抹了荒涼,握不住的流沙,在這一個個小小的舞臺上卻是成了攏不住的春光,惹得人忍不住接近她。臺上公子小姐的婀娜風流,臺下密密麻麻的人群,人頭攢動的熱鬧,足以吸引眾人的目光。
看那多情小姐一聲嬌啼如鶯出谷,唱出了幾多春心暗動的情意,又道出多少你儂我儂的情真意切。再看那妾婦悲切的相思化成的種子已在古城墻下開出了滿是哀鴻的花兒。年輕貌美的女子哀婉低唱青春的流逝,似風起湖面吹起的陣陣漣漪,才高八斗的書生慢慢訴說著內心深處的情感,如天空的白云,被風吹的轉眼不見了蹤跡,彷徨、悵惘、得失都濃縮在時間的行程里,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恍然間完成,哪個眉眼傳情?哪個質樸純真?哪個命運跌宕……
在這里,唱戲的舞臺不一定很氣派,在某個村頭搭上個戲臺,就可哼哼呀呀唱上好幾天,從早到晚,人聲鼎沸。白天不再忙于農活,帶上孩子或約上幾個好友,搬個凳子圍著戲臺而坐,不大的空間挨挨擠擠全是人,顧不得彼此汗黏在皮膚上的咸味,也不管清涼油的嗆鼻的味道。若是在冬日,寒冷的天氣也絲毫不影響人們看戲的興趣,大雪紛飛如何,凍得人發抖又能怎樣,看周圍海浪般的人群,就知道他們愿意將自己的喜悅和快樂,融入這舞臺上上的唱念做打之中。
我想我是喜歡戲曲的,熱鬧的場面散發著特有的美麗,積累和沉淀著生活中的成功或不容易,化成一折折優美的旋律,引起臺下觀眾的共鳴。這時,一切準備就緒,大戲開演,涂脂抹粉穿著水袖的演員一一登場,裊裊娜娜,頭上的珠鬟玉翠熠熠生輝。燈光下瑩瑩煌煌,彩帶飄飄。
舞臺上營造出云霧飄渺的氛圍,配上戲臺旁邊懸掛的大紅燈籠,數不清的樂器依依呀呀,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說也罷,在這個依然成為藝術主打的時代,上演著欲說還休的哀思眷侶。
相比于舞臺上的熱鬧,舞臺下的場面一樣壯觀,誰家孩子的哭鬧聲,還有遠處傳來的鞭炮聲,夾雜在一起好不熱鬧。旁邊各式各樣的小販,在拐角處攏著自己的商品,吆五喝六,大聲地叫賣著。能夠買上一些小小的零食或者喝上一碗熱騰騰的胡辣湯,這對于來湊熱鬧的孩子們來說,也算是一份驚喜吧。這樣的一幕,讓這些過慣城市快節奏生活的我們,突然想起小時候那些單純美好的時光。
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看著舞臺上演繹著的一幕幕熟悉的故事,恍若是我們已然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此,便不再懼怕人生的任何困難,頓然覺得,工作中的壓力,生活中的煩惱,如此種種不再讓人覺得那么厭煩,此時,內心會格外平靜,暫且忘了前塵往事吧,凝神端坐在歲月一端,好好享受人生美好時光。
Tips
河南曲劇:也叫河南曲子戲,由南陽大調曲子和洛陽小調曲子于1920年后發展為舞臺劇,現在在駐馬店廣為流傳,很受當地群總歡迎。
墜子戲:以曲藝河南墜子的曲調為基礎,吸收京劇、豫劇的一些表演方法,在駐馬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戲曲模式。
皮影戲:皮影戲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表演,并配以音樂。中國皮影戲在北宋時期已經有演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河南梆子戲:是明代秦腔、蒲州梆子先后傳入河南地區同當地民歌小調結合形成。以梆子按拍,節奏鮮明。有豫東調和豫西調兩個支派,現在駐馬店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