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情民俗說嫘祖故里
2013/10/8 16:02:4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史記·正義》:“西陵 ,國名也。”《綱鑒易知錄》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后世祀為先蠶”。從司馬遷所言西陵,吳乘權所說西陵氏可推知:西陵既是地名,又是遠古氏族部落的名稱,邦國名。從西陵這一地名考證,西平古稱西陵,應為嫘祖的誕生地,這點已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認可。本文試從風情民俗的角度闡釋西平為嫘祖始蠶地的緣由。
人工植桑養蠶大約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近年來,考古工作者相繼發現一些反映這一時期的養蠶遺跡、遺物,如河南滎陽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兒童甕棺中發現有包裹兒童尸體的絲綢物;河北正定楊莊仰韶文化晚期遺址出土一枚陶蠶蛹;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半個經過人工割裂的繭殼等等,這些考古發現為蠶桑的起源提供了確鑿可信的佐證。但是要全面了解研究遠古人類植桑養蠶的情況,除考古外,民俗學提供的資料無疑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英國民俗學家弗雷澤認為:“文明時代的不少民俗是原始社會的遺存,同時也認為依靠這些原始遺存能印證、探索遠古人類的歷史”。
一 上古至今西平有“野桑”及相沿成習的野蠶放養史
傳說,嫘祖為上古西陵氏族首領的女兒,最初她和許多人一樣只會用骨針、野繭絲連綴獸皮或樹葉遮身蔽體。后來在蜘蛛山受蜘蛛結網的啟示,聰慧的嫘祖開創了人工植桑養蠶、繅絲制衣的先例,讓西陵氏族的男女老幼穿上了又輕又暖又好看的絲綢衣。距西陵國不遠的有熊國首領軒轅黃帝聽說她的賢能大德后,迎娶了嫘祖。養蠶制衣這一技藝也隨黃帝勢力范圍的擴大而傳遍了五湖四海。 [ 1 ]
考古學和有關文獻資料表明,以男耕女織為特征的中華農耕文明首先在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的黃河中下游開始形成。從傳說看,人工植桑養蠶始于黃帝活動的主要區域黃河流域。西平地處黃淮平原,經考證應為古西陵國所在地,結合有關資料可推斷,人工始蠶地應在與黃帝所處有熊國結盟的西陵古國,是西陵國的女兒嫘祖開始把野蠶馴化為家蠶,開創了中國的桑蠶文明。這樣看來,西平有無天然“野桑”及野蠶放養史是嫘祖開創植桑養蠶的一個重要前提。
地質資料顯示:全新世 2000 ~ 6000a 、 b、 p在我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以及京津地區、遼陽地區的山前丘陵地帶都有落葉闊葉林樹種榆、櫟、桑等廣泛的分布。 [ 2 ] 西平地處黃淮平原,境內地勢西高東低,伏牛山余脈自縣境西南綿延入境,形成山區向平原過渡地帶。地貌顯示為山丘、緩崗、平原、洼坡交錯的特征。《西平林業縣志》記載:“西部山區樹種主要有櫟類、化香、刺槐等,平原地區主要有楊、榆、桐、桑、楝、柳等。櫟樹:系古老鄉土樹種,品種有麻櫟、栓皮櫟、青岡櫟,俗稱橡殼樹,葉可飼養柞蠶。桑樹:系古老鄉土樹種,境內普遍栽植……”。上述資料表明,西平自古就有野桑和柞樹(櫟的通稱)分布。
在人類馴養的野蠶中有桑蠶、柞蠶、樟蠶等多種。桑蠶:即家蠶,以桑葉為主要飼料。在我國北方有柞蠶的地區,習慣上把家蠶稱作桑蠶。柞蠶:古稱野蠶,槲蠶(槲櫟也叫青岡),因喜食柞樹葉而得名,現多室外人工放養。從人們對桑蠶、柞蠶的習慣解釋中可推知:當初嫘祖帶回西陵氏族人工馴養的野蠶應有野桑蠶和柞蠶,因桑蠶繭制出的生絲質量最好,人們就大規模植桑世代飼養桑蠶,但人們馴養柞蠶的習俗也被傳承下來。“河南柞林資源豐富,分布于伏牛、桐柏、大別、太行四個山區共四十余縣,柞林面積估計約七百萬畝。據統計,目前已有三十八個縣從事柞蠶生產,老蠶區有南召、魯山、方城、鎮平、南陽、內鄉、西峽、淅川、桐柏、泌陽、確山、葉縣、遂平、西平、寶豐、臨汝、舞陽、嵩縣、欒川、汝陽、林縣二十一個縣”。 [ 3 ] 河南內鄉與西平相距不遠,同屬伏牛山系,都為河南柞蠶生產老區。《內鄉民俗志》記載:柞蠶是以櫟葉飼養的蠶,俗稱“山蠶”。柞蠶養殖工序分“熏繭”、“孵化”、“下河”、“上坡”、“摘繭”等工序。每年雨水節熏繭,先把山繭掛入“蛾房”,燃火升溫,促使繭內蟲蛹變蛾,驚蟄產卵,春分孵化,孵化時將新產卵子放入小蛾房加溫,促其孵化為幼蠶。清明下河,折取新芽新枝,束作小簇,放置淺流中,使蟻蠶噬食嫩葉,谷雨上坡時,幼蠶已能經起風刮日曬雨打,將其放置櫟樹中,任其繞枝噬食。養柞蠶講究“坡場”和日照向背,氣溫高低,櫟葉疏密,蟲害輕重等條件。養殖期間,須配置火槍、鞭炮,時時鳴放,驅趕鳥獸入侵。忌說“鳥”、“蟲”、“跑”、“少”、“焦”等詞。據老輩人講,西平飼養柞蠶的習俗與內鄉大體相同。柞蠶的放養應是古老養蠶習俗的延續和保留,是野蠶的活化石。
二 西平植桑養蠶,繅絲織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西平的植桑養蠶從傳說中的嫘祖開始,傳統的養蠶業從未中斷,且得到大力發展。上世紀 60年代,縣政府大力提倡栽種桑樹,發展柞林,曾在出山鎮建立柞蠶生產基地,在出山、專探、權寨、老王坡建立桑蠶基地,城關、盆堯建立篦蔴蠶生產基地。(見《西平縣六○年蠶業生產規劃》)當時最流行的一句諺語是“勤喂蠶, 45天就見錢。”《信陽專區一九六五年蠶繭生產方案》規劃“西平、汝南等縣為篦蔴蠶普通種制種站,西平制種站供應遂平、駐馬店鎮普通種。” 1980年,西平縣政府專門設立蠶桑辦公室,大力發展湖桑。據縣供銷社提供資料, 1965年、 1980年、 1982年分別外銷蠶繭 16.5035噸、 11.05噸、 10.2745噸。 [ 4 ] 近年來,由于市場等原因,西平大規模植桑養蠶已不多見,但小規模養蠶戶仍然不少。據楊莊鄉孫莊養蠶戶孫國江介紹, 2004年孫莊尚有 300多畝桑園,幾乎是家家都養蠶,后因蠶繭價格下滑,不少桑園被毀種糧,現仍有養蠶戶 15家,桑園 30多畝。
繅絲織布在西平久沿成習,且一度極為繁盛。民國初年,西平縣城設有蠶業學校,街道兩旁有許多絲行、繭行和收購販運商,本地所產的土絲土綢和混織物,除本地消費外還遠流外地。《大清一統志》記載:清代西平生產的絲綢品“縑”,在國際市場享有盛名。這種“縑”是由天然的金黃色蠶繭繅絲制成的絲織品,質地純正而不退色。
中國幾千年的農耕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直到近代,一些古代的農耕生產方式還在許多地方保留著,世代相襲。解放初期,西平在養蠶、繅絲、織布方面還保留著較為原始的習俗。
養蠶習俗:西平人養蠶,多在室內,養殖工序分暖蠶、飼養、分筐、上簇、摘繭等。小戶人家要用布簾或蘆席在房間圈出一角,大戶人家有專門蠶房,但不管養蠶規模大小,都供奉蠶神牌位。臨近清明,桑芽開始萌動,女人便把蠶卵放進掏空棉花的褲腰內,或者貼置胸前,靠體溫孵化,謂“暖蠶”。孵化后的幼蠶,用雞毛翎兒(羽毛)輕輕掃進保暖較好的瓦盆內,盆內下層鋪些棉絮,棉絮上攤上厚且柔韌的桑皮紙,上面要用棉被搭著保溫。此時桑芽已冒尖,采下來剪成細細的葉絲飼養蟻蠶。隨著天氣變暖,幼蠶不斷長大,不斷分筐、分箔或分櫥飼養。待至“四眠”后開始吐絲結繭。繭有純白、青白、金黃等色。農歷小滿節,新繭上市,鄉鎮上要唱大戲,謝蠶神。過去,養蠶是女人的事,男子是不允許進蠶房的。蠶房內不許大聲說話,最忌諱說“跑”、“少”。防鼠不能說逮老鼠,要說看耗子。
繅絲習俗:繅絲即剝繭抽絲。器物有鍋一口,拐子一個。拐子,由二長一短的木棍組成“工”字形,類似今日風箏的繞線拐子。鐵鍋內一次放 8- 10個蠶繭不等,煮沸后,用炊把(去粒后的高梁穗制成)反復攪動,撈取絲頭,然后讓絲合并膠在一起,穿過懸掛的圓形光滑器物(手鐲子、細鐵圈或用高粱亭子彎成的經圈兒),順勢拉下來繞在拐子上,轉動拐子連續卷繞絲線,至繭上絲盡再續。夏至到立秋為繅絲時間。為了遏止蠶蛹變蛾 ,蠶繭須加以蒸餾,以備長年繅絲。繅絲前要禱告蠶神,繅絲中忌說“斷”、“亂”。
2006年初夏,在西平董橋仰韶文化遺址上撿選到的文物標本中,有紅陶紡輪,還有可以加溫繅絲的鼎。 2004年在西平小潘莊(距董橋僅幾公里)龍山文化遺址上出土了大量陶紡輪。陶紡輪俗稱陀螺 ,上世紀中葉,在西平鄉村仍可大量見到,只是材料已變成光滑的陶瓷。它的造型很簡單,狀如瓦工用的線垂,一根大約 25公分長的短棍下墜一光滑的圓錐體(錐體上部有插孔)。更為簡單的是用削好的蘿卜塊、紅薯塊或泥塊代替陶瓷陀螺。那時陀螺多用來捻納鞋底的棉線繩,或羊毛線,有時亦作抽絲工具。用陀螺抽絲須先將蠶繭用堿水燒煮,待繭吸水膨脹后取出蠶蛹,曬干后拍打松軟成片即可用陀螺抽絲。其法是:先從加工好的繭片中捻出一段絲繞到木棍上,上端挽一個活結。然后左手持繭片上揚,右手先轉動陀螺,然后慢慢拉出絲線,纏繞在木棍上,這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繅絲方法。
絲織習俗:民國年間,中國的棉紡織業已經普及到城鄉,而且棉織品生產成本較之絲織品生產成本要低廉得多 ,所以 ,農家一般已不再自織絲綢 ,蠶繭除了賣給繭商外,也還要留一部分自己用。留下的這部分繭子制作絲品的過程仍然保留著古老的生產方式和習俗。待繭子繅成絲后,生絲多被織成腰帶、扎腿帶等飾物。這種手工織絲品方法比絲織機坊的大織機、小織機生產過程要簡單得多。其方法是:先依照織物寬窄要求整出經絲,然后轉繞到兩根經軸上,靠經軸把絲線固定在長條凳兩端。緯絲繞在光滑的細棍上,類似織梭 ,絲線量不能繞得太多。織時拉平繃緊經線,左手提綜框﹙經線平穿入綜框篦齒內﹚ ,然后上提下落 ,作垂直運動 ,輪流挑起經絲的單數絲線和雙數絲線,形成梭口 ,右手持緯絲穿過經絲,然后用竹刀磕緊,以增加織品密度。來回往復交織成絲綢布,略加處理即成飾物。織絲時最忌諱的是說松、亂、斷等不祥字眼。
西平有吃蠶蛹的習俗,繅絲后的蠶蛹,用油炸后吃起來十分可口,這也是西平從古至今,世代相傳的生活習俗。蠶沙(即蠶糞)多被裝成枕頭芯,據說有清涼醒腦的作用。另外 ,西平還有吃桑椹的生活習慣。桑葉、桑皮等還可入藥。
民俗事象,作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創造,總是連貫古今的。上述西平養蠶業習俗充分說明植桑養蠶,繅絲織布在西平源遠流長。
三 西平有追節、祭祀嫘祖、舉辦桑蠶節的習俗
民間傳統節日“追節” ,在西平具有特殊的意義,它與嫘祖遠嫁有熊國的故事密切相連。追節俗稱“六( lü)月六( lü),追閨女。”剛出嫁的閨女逢第一個六月六要被請回娘家,好好招待一番后再派人送回婆家。走時還要帶上新編的黃梢草帽、新麥面炸的油饃、新織的絲綢飾品和扇子四樣或六樣禮品,禮品要成雙。油條要用新竹籃裝盛,其它禮品要用紅布單子包裹,有兄弟的必然是弟或兄送姐或妹回娘家。相傳,黃帝是六月六把嫘祖迎娶走的。嫘祖出嫁后,家鄉人常常睹物思人,非常想念她,于是就在嫘祖出嫁后第一個六月六派人到有熊國請回嫘祖,和家鄉人團聚。后來世人紛紛效仿,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只是今日草帽已換成雨傘,時裝替代了絲綢飾品,電風扇、空調替代了古老的扇子。但傳統的追節涵義卻未改變。
西平祭祀先蠶嫘祖相沿已久,每年兩次,時間在季春初六和小滿節。祭典主持人多是鄉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祭祀開始之前先由童男童女各九人,著彩衣持桑葉分列娘娘廟前,樂隊置后,主祭一人,儐相分站供桌左右,全部儀程分六章:迎神、上香、上供、祭拜、獻舞、送神。祭詞如下:
迎神: 軒轅正妃,先蠶娘娘。始教民蠶,制衣作裳。澤被中華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伏惟尚饗!
上香: 軒轅正妃 ,先蠶娘娘。教化萬民 ,此情綿長。澤被中華五千年 ,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 ,伏惟尚饗 !
上供:軒轅正妃,先蠶娘娘。巡游天下,保我家邦。澤被中華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伏惟尚饗!
祭拜:軒轅正妃,先蠶娘娘。追隨皇帝,統一八荒。澤被中華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 ,伏惟尚饗!
獻舞:軒轅正妃,先蠶娘娘。大賢大德,業績輝煌。澤被中華五千年,名垂玉宇萬古揚。西陵氏神,伏惟尚饗!
送神: 艷陽高照,惠風和暢。天人合一,其樂洋洋。先蠶降福施仙露,桑林蔭濃蠶事忙。西陵氏神,伏惟尚饗! [ 5 ]
西平還有在農歷小滿節舉辦蠶桑節的習俗。建國前,西平縣城鄉在二十四節氣的小滿節,舉辦蠶桑節。此時大麥已熟,油菜已收,小麥剛黃梢,頭茬繭才出櫥。養蠶戶、繭商兌錢唱三天大戲。屆時,男女老幼,肩挑手提新繭去趕會。祭蠶神看大戲,賣蠶繭,購麥貨。廟里香煙繚繞,人來人往,燒香許愿。外邊戲臺上鑼鼓喧天,洋溢著蠶繭豐收的喜悅。 [ 6 ]
無論是植桑養蠶,繅絲制衣,還是六( lü)月六 (lü ),追閨女,以至祭祀嫘祖等習俗,都能從中看到古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在西平的傳承和延續,寄托了西平人民對嫘祖的深切懷念和崇拜之情,也折射出嫘祖故里在西平的史實。
《辭海·桑蠶》:“我國是發明養蠶的國家,有 4700多年的歷史。黃河流域是世界蠶業的發源地。浙江、四川、江蘇、廣東等地為我國桑蠶繭的主要產區”。從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角度對嫘祖文化作全方位的考察可推知,地處黃河流域的西平應是蠶神嫘祖的故里,是世界桑蠶業的發祥地,是絲綢之路的源頭!
注 釋:
[1] 高沛:《河南民間文學集成西平故事卷》,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年。
[2] 《河南柞蠶》,河南人民出版社, 1961年。
[3] 徐馨、沈志達:《全新世環境·我國全新世植物群》,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0年。
[4] 李清彥:《嫘祖故里初探》,《中州今古》 2006年 3期。
[5]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嫘祖祭典》。
[6] 高沛:《嫘祖故里在西平》,《中州今古》, 2006年 1期。
作者簡介:
高蔚,女,( 1970年 ~ ),河南省西平縣人。西平縣政協常委,縣圖書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西平網(2009-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