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戲具體流入駐馬店地區的時間,無文字可查。據上蔡、汝南,遂平、西平等縣羅戲業余劇團老藝人世傳口碑,明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起義軍攻打北京路過此地時,即有羅、卷戲。且尚有文字記載的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上蔡縣知縣楊庭望在明令禁戲中特別指出:“一切清(卷)戲、羅腔,盡行驅逐”。
羅戲聲腔、調門獨特,生、旦均使用本腔真嗓,嘶聲大喊,旋律單調,唱起來十分用力。且唱詞結構嚴謹,每串八句(或七句):第一句托腔,二、五七句不托腔。唱詞不能任意增減,實即民間曲牌[耍孩兒](娃娃)及其變體[文耍孩]、[武耍孩],另有[四字調][本調][嘟嚕調][哭念]、[不扎咀]、[贊子]、[倒旦]、[山坡羊]、[高調]、[對嘴]、[撩子頭]等20多個調門和《山坡羊》等牌子。
羅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有大嗩吶和打擊樂“四大扇”(大鐃、大鑲),五小件(鑼、鼓、小鑼、手釵、梆子);后配以笙、竹笛,間或加上二胡之類的弦樂器。
羅戲角色行當。分里門頭和外八角。
羅戲的服裝,早期演三小戲時,多借用貴族、富家夫人、小姐的衫裙和老爺、少爺的大杉、禮帽。以后隨著羅戲的發展,劇目的增多,到清末民初時期,有條件的班社,已逐漸增添了必要的布質衤莽,靠。羅戲的傳統節目:早期有《打柳條》、《雙鳳女》、《丁郎認父》、《王彥章過河》、《梁山伯》等;后期有《反北京》、《黑石關》、《崇禎逼死煤山》、《火龍駒》、《火龍須》、《熊耳山》、《青銅關》、《捋篙》、《文王爬坡》、《陰陽傘》、《長生殿》、《殺宮》,《雁門關》、《龍鳳劍》、《雙開膛》、《草橋關》、《 困銅臺》、《十字坡》和《四進士》(連臺)等近四百個劇目。
駐馬店地區的羅戲班、社,一直是立足本地,自辦自樂。逢年過節演一些燈會,春會和富豪之家的喜慶宴會。但也有個別班、社,如西平縣鞏莊班,遂平縣的周坡、陽奉班,去商水,葉縣和附近縣鄉集鎮交流演出過。
由于該劇種守舊不前,節奏緩慢,過門冗長、粗獷,加之它不善于學習和吸收兄弟劇種的長處等,故爾早在清末民初已逐漸走向袁頹。建國以后,雖然尚存的一些“羅戲”老藝人,作了頑強的固守和拼搏甚至直到1982年仍有一些“羅戲”的堅持者,如西平的李榮太、汝南姚泫的鄭志武、遂平的于玉山等,攜手去南陽地區鄧縣教戲傳藝,但終于還是沒有扭轉“羅戲”危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