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股弦源于河南省濮陽一帶。最早是以民間的花鼓丁香發展而成的。清光緒年間,藝人吳永順、來愛卿曾在西王什村收徒、授藝,后在陳躍先的組織下成立了四股弦戲班。這時,四股弦仍是玩會性質,只有會友,沒有職業藝人。遇有婚喪或會期,互用請帖相邀,前往演出。該劇種服裝、道具也很簡陋,只有一身褶子,一件官衣,一頂紗帽,兩件布衣,臉上涂點粉,點點胭脂,束個圍裙即可演出。演出時,大伙圍桌而唱,伴以簡單的動作,俗稱“羅圈戲”或“坐板凳頭”。演出劇目,多是家庭生活小戲,如《轉柳樹》、《拴娃娃》、《城門洞》、《王小趕腳》等,尚無唱“廟會戲”和“青苗戲”的資格。經過不斷發展,通過學習和吸收河北梆子、亂彈、京劇等藝術手段,開始排演《楊金花尋印》、《西岐州》等連本大戲,并日趨成熟。嗣后,該班便在巨鹿、邢臺、沙河、永年清豐、內黃、等農村演出但這時仍是秧歌、四股弦兩開腔。并開始由農村逐漸向城市移動。劇目也由“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向袍帶戲發展,不少藝人在唱功上出了名,如董朝鳳、王福學、康玉西等。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