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尚書進貢的傳說
2013/9/4 10:00: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明朝時,開州不旱就淹,十年九災,人民群眾痛苦不堪。即使這樣,朝廷和官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董尚書總想將這情況讓皇上早日知道,以解救人民倒懸之苦。
某年,山西省籍李太師將家鄉產的大白蘿卜進貢朝廷,說是由于“皇恩浩蕩,德澤于民,庶民安居樂業,五谷豐登”。皇帝聽了喜得臉上開了花。這個事引起了董尚書的深思,于是他叫家鄉人送去一些紅薯。他選擇了幾塊又小又瘦的紅薯進貢朝廷,并奏道:“臣家鄉沙堿河坡,土地薄弱,栽桑不成,種糧不收,再加上連年荒旱,百姓連紅薯都吃不上了,實在沒有什么稀罕東西孝敬。”皇上雖然不悅,但從此減了開州的皇糧,并將開州的皇糧加到李太師的家鄉去了。這下可惹惱了李太師,李太師隨即奏道:“開州一帶既然栽桑不成,種糧不收,把那里作為養馬場不是很好嗎?”皇上也點頭稱是。
董尚書想,家鄉連年饑荒,已弄得民不聊生,若再開成養馬場,百姓只有背鄉離井,四處討飯了。那不是死路一條嗎?想到這里,急得他頭腦發懵,忽然計上心來。于是啟奏說:“萬歲,關外邊的草原,原是養馬最好的地方。開州荒旱,來年或可豐收。再說開州一代咬馬蟲最厲害,是不能養馬的。”皇上不信,要親自看看。董尚書趕緊派人在家鄉捉了些蟬和牛虻,裝入竹筒,帶到金殿上來。竹筒一打開,蟬滿殿飛叫,牛虻見人就咬。久居深宮的皇帝,那里見過這玩藝兒。只嚇得離開“龍”位,抱頭躲避。以后再也不說在開州養馬的事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