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嘉靖年間,清河頭集上有兩個念書的舉子,一個是當朝欽差遼東御史侯春之子名叫侯英,另一個是出身貧寒的陳生。侯英和陳生是同窗好友,親的就像親兄弟一樣。不管陳生家出了啥難事,侯英都幫他的忙。侯英跟陳生在學校里都是老師喜愛的好學生,老師常常逢人就夸:“我這兩個弟子,將來必能雙雙金榜高中,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轉眼到了十二年一輪的皇王開科,他二人便收拾收拾進京趕考去了。
來到京城,他二人便住到了小店里,白天考試。到了晚上兩個人點上燈攻讀詩書。一連考了三場,才算是考完。他兩個就住到店里等著揭榜了。
這天,他兩個到街上游玩,見皇榜貼出來了,他倆就擠進去找自己的名字,找了好久才找到了侯英的名字,中了五名進士。可咋著也找不著陳生的名字。侯英一扭臉兒,不見了陳生,就忙四處找他,哪也找不著,侯英覺著他回了店房,到店里還是不見陳生的影子,一問店家,店家拿出來一封信說:“你的那個同窗走啦,給,這是他留給你的信。”侯英趕忙接過來信拆開一看,信上寫著四句詩:
十年寒窗一場空,
落榜無臉見江東。
此乃一生命注定,
不求功名伴清燈。
侯英這才知陳生是覺著榜上無名,沒臉回家啦,就獨自離開京城當和尚去啦。侯英咋能忍心同窗好友去出家呀?他就到京城內寺院里去找,都找遍了,也沒找著。萬歲金殿封官的時候,侯英只是悶悶不樂地到金殿聽封。
萬歲面試了侯英以后,封了他個山西監察副史,命他立即帶著人役赴任,無奈,他只好離京到山西上任去了。
一路上,侯英逢人就打聽陳生的下落,遇到廟院他就差人役查訪。誰料,陳生的下落一點音信都沒有。
一天,侯英帶領人役到山西地界的一座大山下,眼看著天就要黑了,他就叫人役到山上找借宿的地方,人役從山上下來說:“山上別的沒地方,就有一寺院叫廣慈寺,可以借宿。”侯英一聽說寺院,正想去打聽,就遂命人役上山借宿廣慈寺了。
侯英帶著人役來到廣慈寺院門口,見門上新寫了一幅對聯,字體蒼勁有力,而且還很眼熟。上聯是:門首松球前后果,下聯是:庭中柏子去來心。等他看完對聯不由得連說:“是他,就是他!”他趕忙進了寺院,寺內主持老方丈忙出來說:“大人駕到,請到大殿里落坐。”
侯英來到大殿說明借宿的意思,方丈也不推辭,他們就住下了。侯英叫人役安排住處走后,隨即問老方丈:“不知道咱門首的對聯是何人所寫?”老方丈說:“是我寺里的一個小僧寫的。”侯英忙問:“這人是不是陳生?”老方丈說:“出家人哪有凡人的姓名?”
侯英見方丈不肯說,也就不再多問了。侯英低頭不語,想了想,想出一條妙計。就對方丈說:“本官赴任時萬歲賜給我盤費挺多,如今巳到山西,還有很多銀子,我想施舍給你寺里的眾位僧人,一來表示我敬佛的誠心,二來感激您借宿供飯之資,您看如何呀?”老方丈一聽說要給銀子,高興壞了,嘴里念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不知道大人咋著個施舍法啊?”侯英說:“我要按本寺僧人花名冊,發給每人十兩銀子。”老方丈隨即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來花名冊。叫來了全寺院的僧人。
侯英發著銀子,仔細地看著每一個和尚,就是沒見陳生的面。他按花名冊查到最后,才知道有個名叫惠如的和尚沒來領,他就問老方丈:“那位惠如師父咋沒來領啊?”方丈說:“惠如才來寺院不久,正在經房凈心地抄寫經文,他性格孤僻,從不跟俗人見面,他不來就算啦。”
侯英用施舍的辦法也沒見到陳生,心里很生氣。一聽說惠如僧人又是才來的,加上門上的對聯,侯英想陳生肯定是惠如。于是,他對老方丈懇求說:“老禪師,實不瞞您,下官有個同窗好友名叫陳生,俺倆一塊進京趕考,因他沒得中,就一氣之下墜入空門,本官找了他好多天都沒找著他,今兒到貴寺見門上的對聯才知他到本寺當了出家人,請方丈看在佛祖的面上,叫俺兄弟見上一面,下官給您叩頭了。”侯英說著給老方丈跪下了。他這一跪,跪得老方丈心里酸溜溜的,趕緊上前把他扶起來說:“快點起來,我領你到經房去見他。”
來到經房,侯英見陳生正專心地抄寫經文,上前一把拉住他的手說:“好哥哥,你為啥要走這條路啊?”說著眼里的淚,就流出來啦,他一邊哭,一邊說:“我想就憑你的才學不會考不上的,就是落榜了,我做官咋著也得給你弄個一官半職,為啥要走這條路啊?”陳生雙手合十念道:“阿彌陀佛,我是惠如和尚,大人認錯人了。”說完又抄他的經文了。侯英說:“陳兄,你要不回家,你叫我見了伯父、伯母和嫂嫂侄兒咋說呀?回去吧,你的才學不會白費的。”陳生說:“陳生已死,七情六欲已斷,四大皆空,不要再提要家里人了。”
侯英見咋勸也不中,就說:“你就是出家也要在咱家鄉出家呀?這樣吧,我在咱家鄉為你建造一座寺院,你搬回去吧。”說完含著淚離開了經房。
侯英到任三年,為官清正,皇上賜給他萬兩黃金,叫他回家建造府舍,他沒建。在陳生的老家門前建造了一座寬大的寺院。因為,這寺院緊靠清河泉水,就取名叫“龍泉寺”。寺院建成后,他專門派人到廣慈寺,請來了陳生,要他在寺里任主持方丈。
陳生回到老家后,家里人常到寺院勸說,可是他的心已決,無論咋勸,他都不愿再還俗了。
后來,侯英告老回家,經常到寺院找陳生下棋,講論經文。
由于他倆真正的友誼感動了后人,直到現在,清河頭姓侯的跟姓陳的還是很好。而且,這兩姓之間永不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