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入都后,堯讓他整理百官事務,推行五種教典,結果都辦得頭頭是道。
顓頊時有“八愷”,帝嚳時有“八元”,這16個家族,世世代代都能發揚前人的美德,從來不曾損毀過祖先的名譽。帝堯時沒有能任用他們。舜任用 “八愷”,讓其主管水土,他們恪盡本職,將每件事都處理得井然有序。舜又任用“八元,讓他們巡游四方,廣泛宣傳五種教典,于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國內太平,外族歸心。
當時,有四個不成器的帝王世族后代,被稱為四兇。一個叫渾沌,專一抑善揚惡,陰狠殘暴,好作壞事;另一個叫窮奇,詆毀誠信,嫉妒忠貞,憎惡率直,滿口雅惡言論;第三個叫木壽杌,不接受教育訓導,自以為是,不懂得什么是好話,整日和人胡攪蠻纏;第四個叫饕餮,貪圖錢財,沉溺飲食,好逸惡勞。帝堯時沒有能夠驅除他們,常常攪得社會不得安寧。舜在四門接待賓客時,趁機放逐了這四兇,把他們趕到四境最偏遠的地區,頓時社會安定下來。
舜協助堯處理政務20年。一次他和堯的兒子一起進入原始森林,遇到了暴風雷雨,堯的兒子驚慌失措,不辨東西南北,而舜卻鎮定自若,不迷失方向和道路。堯于是知道舜可以托付天下,便讓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視天下。又過了八年,帝堯逝世,三年喪期結束,舜讓位給丹朱,但天下人都歸服虞舜,舜這才即帝位。
舜登上帝位后,車上插著天子的旌旗去朝見父親瞽叟,態度和悅恭敬,完全是兒子對父母的態度,并封弟弟象為諸侯。回都城后,就到文祖廟,征求四岳的意見,同時大開四門,以暢通四方的見聞,并讓天下二十牧(相當于后來的州官)討論天子應怎樣治理天下。大家都認為只要推行德平,不接近阿諛奉承巧言令色之徒,就是蠻夷也都能服從。舜繼承堯的事業,公開宣布:“誰能光大帝堯的遺志,就讓他任官輔政。”在全社會廣泛的推薦下,他任用了22個杰出的人才去管理各項工作。他讓禹去治水,讓棄指導百姓種植谷物,讓契去推行五種教典,讓皋陶擔任刑官,讓垂擔任開礦制造工具的共工,讓益去開發山陵沼澤,讓伯夷主持祭禮,讓夔主管音樂律呂,讓龍接待賓客,早晚傳達政令等。舜每三年考核一次這22個人的政績,經過三次考核,該升的升,該貶的貶。這22個人都盡心盡力,建立了很大的功勛。皋陶執法公允,百姓對他的判決心服口服;伯夷主持禮儀,上上下下都能謙讓;垂任共工,每一項工務都能很好地完成。益將山陵沼澤開發出了許多;棄任農官,各種谷物都長得茂盛;契讓大家親近和睦;龍接待賓客,遠方族人都來朝貢;二十牧施行政事,政令暢通。其中更推禹的功勞最大,導通了九大山脈,整治了九大湖澤,疏通了九條大河,劃定了九州地界。各州都拿自己的特產來進貢,很少有不合時宜的。國土
拓廣達方圓五千里,一直通到邊遠的荒山野嶺。四海之內,都感戴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創制《九韶》之樂,招來了各方奇異的珍品,鳳凰也飛來展獻舞姿。天下的文明德政,就這樣從虞舜開始了。
舜20歲以孝知名,30歲堯啟用了他,50歲代理天子政事,58歲堯去世,61歲接替堯登上帝位。登上帝位22年,看到自己的兒子商均也不成器,就把禹選擇上來協助處理天下政事。17年后,舜已經100歲了,南方的三苗發動叛亂,舜按照規矩,前往巡狩,領兵征討。娥皇、女英也跟隨同行。到了湘水,路途坎坷,二妃留在那里,舜仍帶全軍南進。據說舜到了一座壯麗的山上,很喜歡那山的風景清幽,便在山上奏起了音樂,這美妙的曲子當地人聽后神往無比。后人便把這山稱為韶山。舜又繼續向南前進到蒼梧,竟然一病不起,葬在九嶷山下,后來這地方叫零陵。象聞舜崩,特地趕來送葬。娥皇、女英聽到兇信,慟哭不止,一直哭到眼睛流血,傳說淚痕灑在竹子上面,染得斑斑點點,最后悲不自勝,雙雙投水而死。后來她倆被封為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是湘夫人。二妃死后,湘水洞庭君山出產的一種斑竹,又名湘妃竹,上面有點點紫暈的斑痕,相傳是二妃血淚所化,至今仍是有名的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