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縣古城鄉,西三里有個村莊,叫西佛寺。很早以前這個寺院住著一群和尚。
明末時,這里的和尚,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寺院內有口小井,據說是暗道,一直通到古城大寺里。他們依仗權勢,串通一氣,欺壓良民。平時如果有好看的民女從寺院前經過,或來上香,他們就抓住,送往暗道,胡作非為,而后再送往他們的主子面前,共亨其樂。這班和尚的胡作非為,引起了百姓的極大憤怒,但又無法治他們。
和尚的胡作非為早已傳遍了十里八鄉,離西佛寺三里的 紀莊村,有一位李相公,家里有九十九頃地,喂有九十九頭牛。住的是樓房瓦舍,吃的穿的應有盡有。李相公性情耿直,為人很好。李相公很有錢,也有勢,他有個干兒子在京城作官,是河南八府巡案。他是怎樣收的義子呢?據說有一天,李相公無事,在門前閑坐,有一個小孩,手拿要飯碗,穿的是破衣爛衫,面黃饑瘦。相公看到這小孩,心里可憐,就把小孩引到家中,茶飯相待。這個小孩很聰明,李相公當下就收這個小孩為義子,并把他送到南村的小學去讀書。后來這小孩功成名就,做了八府巡案。
李相公聽說老和尚無法無天,心想,一定要為民除這一害。用什么方法呢?找什么理由呢?何況這和尚又是小人之輩,如何是好?
一天,李相公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不坐車,不騎馬,步行到西佛寺,裝著酒醉,東搖西擺,把頭上的帽子搖掉,他頭也不回,朝家走去,到家以后,隨即派人到西佛寺找帽子。
這時一群和尚在寺院門前玩耍,拾到一頂帽子,經大伙一認,是李相公的帽子,就派一名小和尚給李相公送去。
走到半路正好和李家的人相遇,他們喝住小和尚說:“李相公的帽子被偷去了,派我們去找,你卻拿著玩耍。真是該死的東西!”小和尚說:“這是我們拾到的,不是偷的。”就這樣雙方發生了爭吵。李相公的人把和尚打了一頓,小和尚覺得冤就上吊自殺啦。老和尚得知后,大怒,要和李相公算賬,李相公心想:如此正好,我寧可把家產賣光,也要為民除害。就這樣和橫行霸道的和尚打起了官司。
打官司的路上,李相公不走人家的路,不喝人家的水,走到哪里,就買到哪里,井就打在哪里。先是本縣開堂,縣官一看一邊是巡案的父親,一邊是霸道的和尚,不好斗,就推到府里。府官也如此,又推到京城。到京城后,上殿見君。李相公說:“小和尚偷了帽子,是自己沒法見人,上吊死的。”老和尚說:“是李相公給逼死的。”皇上一聽,原來是如此小事。就面帶笑地說:“如此小事,就罷了吧。”李相公隨即說:“謝謝龍恩,耙(罷)就耙(罷)了吧。”就這樣回家后,把西佛寺的和尚栽在地下,露著頭,套上騾子,找上犁耙,把和尚全都耙死了?礋狒[的群眾無不拍手稱贊。
李相公為民申冤,報了仇,除了害,百姓都拍手稱快,贊不絕口。所以這個故事就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