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跪拜之禮,名目繁多,都有一定的規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頓首 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頓首時只須俯身引頭至地就立即抬起,由于頭觸地面的時間很短暫(即“頓的意思”),古時在拜禮中是較輕的一種,屬于地位相等或平等之間交往的一種禮節,現在沿為書信敬語。
稽首 稽首禮在拜禮中輕重于頓首禮,施禮者在頓首時頭在地面要停一段較長的時間。“稽”乃“留”的意思,現沿為與尊長之間交往的書信敬語。
作揖 施禮者雙手握拳并攏于胸前,上身下俯,雙拳隨身體上下擺動。作揖禮一般和叩首禮同時進行。
叩首 在跪拜札中是較隆重的一種。施禮者做完鞠躬(作揖)禮后,下跪于地,以手拱地,前身下傾,下傾一次叫“一叩首”,也叫“一拜禮”。叩首禮分“四拜禮”、“五拜禮”、“九拜禮”、“十二拜禮”、“十八拜禮”、“二十四拜禮”、“南瓜秧禮”等。“五拜禮”以上,叩首不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如對亡靈行奠祭禮,要面對亡靈,自右向左交叉變換叩首的方位,每換一個地方,叩首一次。古人往往把多叩首作為“懂禮”。所謂“南瓜秧禮”就是只要施禮者按一定的規則變換叩首場地,一根秧發一個叉,每個叉可做無數次叩首,在什么地方發叉,發多少叉由施禮者自行掌握。叩首禮一般用于求神拜佛,祭祀先祖亡靈等。
拱手禮 拱手禮一般用于名門官宦,或有“身份”的人之間的交往。施禮的方法,男性抱拳,提于胸前,以示尊敬對方。女性則兩手輕握并攏,提于腰側叫做“拜拜”。
長跪 雙膝跪地,上體伸直,舊時一般用于家中家長體罰晚輩或教館先生體罰學生。
這些古代跪拜禮,現多已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