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縣生活習俗
2013/9/18 12:43: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服飾
首先是發型,民國時期,成年男子去掉了前清時的大辮子,官場人物多留大背頭,俗稱“洋頭”,農村男子則多剃光頭,婚后婦女前留“留海兒”,兩旁留兩綹頭發齊腮,其余頭發梳于腦后為腦后髻。小女孩則沿用舊俗。不剪發,前有“留海兒”,腦后扎一長長的獨辮。男孩則多在頭的前上方留一片頭發,共余剃光。1960年后,男子興短發平頭、分頭、大背頭,農村老漢仍留光頭。青年女子多留長、短辮及短發頭;已婚婦女為剪發頭,老年婦女仍舊為腦后髻。近幾年來,多從新尚,成年男女多整流行發式。冠戴方面,民國時期小男孩春秋季串親戚、節日戴“公子帽”(俗又稱“生子帽”),冬季戴虎頭帽。女子多扎頭巾。成年男子戴獨蓋夾帽,俗稱“兵帽”。老年婦女則戴兩邊齊耳、前齊眉、后露髻的黑夾帽。1960年后,農村男子毛巾裹頭盛行,并以毛巾的頂式和顏色分別老少。近些年冠戴多從時尚。服裝方面,民國時期,富貴人家男子多著“長袍馬褂”,貧苦人家男子冬穿對襟小襖,春秋差汗褂、長褲。好均著大襟大腰式的褂褲。鞋襪方面,解放前,平民穿“兩道眉”鞋為常。新婚男子,鞋上還有妻子精心制做的“云子鉤”(狀如鉤云的圖案)。冬天穿黑色粗布做的駱駝鞍狀的棉鞋,俗稱“駱駝鞍”。成年女子由于裹足,多穿前頭尖的“一馬光”鞋,有的上面繡花,稱繡花鞋。小兒生下所第穿一雙鞋做成貓頭狀,前部有眼有眉,故又稱“眉眼鞋”。這種習俗至今還保留在農村。解放前,男襪多為布襪,這種襪筒和底分開做,襪底厚實。
起居
早起開門,有土諺“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黎明即起是本地習慣。早起先開門是規矩。若開門晚會被別人視為懶漢。起身后,男人外出做活,婦女老人在家“打雜兒”,晚上關門,為防盜賊,天黑人定后,人們總把大門插好,俗謂“上門”。睡覺之前,臥室也要“上門”。夜不聚眾,舊時,一般不在夜間串門,女子更是不許。解放后此俗被打破,但仍部分地保留在農村某些地方。
嬰幼兒養護
做九,也叫“祝九”、“過九”。取“九”、“久”同音,希望孩子長命百歲。即在孩子出生第九天,親朋(尤其是孩子的外婆家)攜禮品、錢物前來為小兒慶賀。滿月,此地男孩子出生28天為滿月,女孩須到30天為滿月。滿月之日要做以下諸事:為嬰兒剪頭發;產婦要閉目靜養一天;次日由產婦娘家趕車把嬰兒和產婦接走,稱“叫滿月”,并在娘家住上數日,稱“住滿月”。百歲,小兒出生百日稱“百歲”。舊時百歲之日由小兒祖母燒香祈禱小兒平安長久;外祖母送來“百歲襖”(多為藍色)。當今多不行此俗事,只在百歲之時為小兒照一“百歲相”作為紀念而已。
居住
宅基選擇方面,清豐人民傳統,宅基總布局多以南北長12步,東西寬8步(每步5英尺),計0.4畝的長方形為最佳,這樣適合于建造傳統的以北屋為上房的四合院,當地也有東西長而南北寬者,更有大于0.4畝的。另外,本地歷來保持黃河流域擇高而居的習慣,即使無水患之虞,也總要把宅基墊得高些。庭院格局方面,清豐地區的四合院有別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最大的特點是配房前墻與上房的兩上墻對齊,院落四四方方,寬敞明亮,清豐的四合院是高墻窄院式的,庭院幽雅。上房(多為北屋)立于配房,且配房山墻遮住上房東西兩窗;上房對面的下房(即南屋)與上房等高常為兩間一過廳(大門)。近年來,這種四合院已漸不適應現代家庭的居住而被打破,改為精修上房,僅蓋一邊配房或下房,這樣庭院顯得寬敞明亮。房屋分配方面:上房為家長或老人住處,靠山墻一間為臥室,中間為客廳。配房為子女住室。抗日戰爭時期,鄧小平同志住在清豐單拐村時,曾嚴格尊重當地習俗堅持不住上房而住配房。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