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梆戲是在黃河岸邊土壤上成長起來的一個劇種。據記載,早在明清時期,山西商人就在黃河兩岸的河南、山東一帶經營典當、染坊等行業,他們將家鄉流行的戲曲--山西上黨梆子,也同時帶到了這里,被當地人稱之為“早梆”。后來,諧“早梆”原音,并因其以棗木梆子擊節,定名為“棗梆”。主要流行在臺前、菏澤、濟寧等地的黃河兩岸。由于學唱者多為當地人,受到當地傳統戲曲及語言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成為頗具地方特色的新劇種。
由于脫胎于上黨梆子,棗梆和上黨梆子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粗獷、豪邁,注重表現力。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板式、旋律等依然保存了上黨梆子的唱腔特點。但它又和上黨梆子明顯不同:唱腔中真假嗓結合,真嗓吐詞,假嗓拖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開,真嗓突然翻高而成假嗓,假嗓拖音甚長。小生、小旦皆用“咿”、“呀”拖腔,黑臉、紅臉皆用“啊”、“嘔”拖腔,腔韻悠長,給人余音繚繞之感,聽起來別具風味。
近年來,臺前縣在唱響文化發展主旋律,做大做強“將軍渡”紅色文化的同時,積極引導民間傳統文化健康發展,成立了各類文藝團體。為切實做好民間稀有劇種的保護工作,精心選派專業人員深入農村調查、走訪,指導棗梆藝人及戲曲愛好者提高表演技藝,組建了由8人組成的棗梆樂隊,培訓演員21人,悉心排練了《天波樓》、《蝴蝶杯》、《珍珠塔》等20多個劇目。